21—30页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与性同为基本内驱力。他后期以性、生存本能与攻击性、死亡本 能之间的彼消此长解释了大多数的人类行为。弗洛伊德继承者们、客体关系学派人士又添加了一个重要的“第三本能”,即依赖(或依恋)。分析师越来越感到人类联系的无所不在,而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际关 系系统,人的性及攻击本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婴儿依恋与成人依恋的最大区别在于: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选择依赖的对象,也没有能力离开并不称职的监护者,而且没有足够 的力量去影响依赖对象改变行为。许多来就诊的成人就像陷入了不良关系中的儿童, 总以为依赖他人意味着危险。理想的结果是,帮他们认识到原来并非自己的需要有问 题,而是寻求需要的方式有问题。
咨询基本结束时,我会询问患者“与我交谈有何感觉” “你是否猜想治疗会很舒 服”。在访谈的最后几分钟,有几件事须完成:(1)让患者知道我在认真倾听,以及 我能理解他/她的痛苦;(2)评估患者听到我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后的反应;(3)帮助 患者建立希望;(4)订立契约,包括确定访谈日期、访谈时间长短、费用、取消访谈
的规则、保密原则等。
询问患者对访谈有何感觉,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我们是否继续治疗关系,同时,也是想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很在乎他/她如何看待治疗关系。这样做,能使一些潜隐、 模糊的移情浮出水面(如,患者会说“我感到很舒服,但我自己也感到奇怪,因为我本以为告诉一名女治疗师这些会很不礼貌”)。这样做,也提示患者治疗的合作性;也 就是说,明确强调我的被雇身份,我想把工作做好,患者有权对我品头论足,如果感觉我们之间的合作毫无进展,他有权终止关系。
治疗关系是平等互惠的。患者通过付费来得到服务;而我通过理解和支持为患者提供帮助。这种关系与朋友、亲属或其他人之间的帮助不一样。我也不能期望从患者那儿得到情感支持作为回报。心理治疗关系也决不是像有些批评人士所断言的“付费友谊”朋友关系是相互的,彼此坦诚相待,互相呵护。而心理治疗中的互惠则是用经济交换情感支持及专业技能,体现的是人的互利平等而非关系上的均衡。
当患者来看治疗师时,他们通常害怕被审判、被误解或遭到职业蔑视。他们常常 对自己的症状不知所措,羞愧难当;或认为自己疯疯癫癫,不着边际。我首先试图传递的信息之一,就是他们的问题并非不可思议。第一次访谈没有时间作可信的、详细 的解释,但是治疗师可以说“根据你对你父亲的描述,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你与老板不和”或“我注意到你丈夫去世整整十年了,因此很可能你的抑郁是一种周年忌日的反应”或“你一直挥之不去的思维是常见的创伤后遗效应”,诸如此类的话能给患者极大的帮助。
对治疗师的期望,每个人都各不相同。记得我接受精神分析的自我分析治疗时,我更愿意自己去弄清每一件事,这种态度反映出我具有反对依赖他人的人格特征。我需要分析师的帮助,也需要他帮我指出我的移情反应,但我喜欢由自己去验证别人的解释是否合乎道理,这种感觉在治疗早期尤甚。
有时,治疗师简单的一句“我想我能帮助你”,就会让患者又惊又喜。我发现, 在初次访谈结束前,一旦对患者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常常这样说,或常常这样暗示。
以下这些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你的问题是日积月累、根深蒂固的,我想我能帮 助你在这些方面有所好转,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我想我能帮助你,但你必须 进戒毒所或参加其他成功率较高的戒毒活动,以戒除你的毒瘾”或者“我想我能帮助 你理解并处理长期存在的、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实那可能是恐惧症造成的结果;但是,如果你想迅速摆脱这种阴影,也许你得首先或同时去看我的一位同行,他专门从 事恐惧症的短期治疗”或者“我相信我能帮助你,条件是你必须同时去看精神科医生,他们会针对你的情绪障碍给予药物治疗”或者“我看得出来,你对可能改变并不 抱任何希望,尽管感到徒劳无益,可你还是来了。我想,过一会儿,我们双方都会重 新燃起希望的。”
访谈日期及时间长短 “每次访谈45分钟。有时我可能会超时几分钟,尤其当你谈话非常投入时,但通常我会按时结束。”
费用问题 既然金钱是医患关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那就应该开门见山、坦坦荡荡、公道适度地向患者收取费用。这种态度表明治疗师恰如其分地关心自己的利益——这为自虐患者树立了一个特别好的榜样。对于那些喜欢探听虚实的患者,也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