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题】
心理发育的评估
【本节简介及学习收获】
本节主要介绍了心理发育的评估,南希认为评估来访者的心理发育过程,对于我们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至关重要。此外,还谈到咨询师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咨询师如何利用反应器来评估来访者的问题。
通过深入学习,你将对评估来访者的心理发育过程有更多了解。
【你将听到】
【思考作业】
为了成为一名咨询师,你付出过哪些努力?这些努力后的收获对你有什么帮助?
1
各位读书会的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再次相聚。今天我们开始第四讲。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65页,南希说道,“治疗师发现与患者有关的关键问题,都与心理成熟的过程有关。”因此评估患者的心理发育过程,也就是说看看患者是怎么长大的,对于我们解决患者的问题至关重要。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也就是我们说的因果:来访者的症状是果,要解决它,我们就首先要了解它;而且你想了解果,就必须要了解因,否则你看到的一定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所以动力学的治疗过程,就是要不断问因果的一个循环。挖下去,那么这个过程就会越来越有深度,所以弗洛伊德曾经把这个过程比喻为“考古”。
记得有一年,我带着一位外方教授参观病房,那天刚好是探视时间快要到的时候,听到一个家属非常严厉地训斥患者,这个家属对患者的请求还有哭泣不闻不问。
当时我还停留在只看“果”的阶段,停留在喜欢对患者滥用共情的阶段,或者说还停留在喜欢代替患者谴责他父母的阶段,总觉得自己可以取代患者糟糕的父母。
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父母,当时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就脱口而出:“哎,他们好残忍。”这时候这位教授转过头来跟我说:“你只看到了他们的残忍,但是你没有看到这位患者对他们做了什么。”
当时我并不是很理解,后来跟一些患者一起工作的时候,我出现了强烈的负性反移情,我才理解了他说的话。记得有一次治疗结束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打人的冲动,恨不得他再也不要过来做治疗了。因为随着治疗的进行,他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好转,但是他却不断地抱怨治疗没有任何作用,对我的努力视而不见。
治疗结束之后,在汇报案例的时候,我就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来,似乎他的父母就是这么对待他的。好像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的父母都看不到。那么我们的治疗关系,好像成功地重现了他和他父母的关系。而在这个关系里,对于不被肯定、不被看到,我实际上是很愤怒的。
而让我好奇的是,这个患者好像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表达过愤怒,至少我在跟他工作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感觉到过他的愤怒,但是我能感觉到非常强烈的抑郁情绪。所以在那个时刻我就得出了一个假设,那就是他的抑郁是不能言说的。
愤怒之后的治疗中,我尝试着跟他反馈这一点,并鼓励他跟我说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然后他的抑郁也渐渐减轻了。那么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没有了解到他之前跟父母关系的资料,实际上是无法很好地理解他的症状的。
2
心理发育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它的理论性比较强,有不少的概念和专业术语,读起来可能不像前面几章那么容易懂。
我通常的做法是,如果有不明的概念,就会去查阅一些文献。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更何况精神分析的发展已经过了百年,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肯定是有一些没有涉猎到的。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不断学习的态度。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书的过程。举个例子,在第67页第二段一开始就出现了三个很新鲜的词:皮亚杰、同化和顺应。那么皮亚杰是谁呢?同化和顺应又都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我开始检索,我们打开浏览器百度输入“皮亚杰”三个字开始搜索,百度百科称“皮亚杰是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那么同化和顺应又是什么意思呢?继续看关于皮亚杰的人物介绍,提到了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概念,但是对于顺应这个概念好像没有介绍,那怎么办呢?
我们不如再去看一看谷歌,结果发现了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概念。同化是指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联。顺应是指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试,以容纳新的内容。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还不是太明白。那么既然说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家,不如我们去找找儿童心理学的书看一看。结果我就找到了这本书《0到12岁儿童心理学》,我翻了翻这本书,就找到了同化和顺应。
好,那么查到这的时候,好像我就对皮亚杰、同化和顺应大概是什么概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为什么我今天要花这么多时间来讲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想跟大家分享求学的过程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浮躁。虽然看起来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只读了那么一行字,但是实际上我已经学了不止这一行对不对。
理论知识是我们在收集患者心理发育史时,所依托的理论框架。有了这些理论框架,你才能在看到某个症状之后,知道如何有针对性地采集一个人的信息。
比如说,你了解了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你就可以在发现患者总是觉得周围全是坏人的时候,就会想到要重点去问一下患者一岁以内的情况。这是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的八阶段理论的第一个阶段----基本的信任。这个人他对周围的人是不能够信任的,那或许他就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我们就会侧重于这方面的内容去多问一问。
那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我们的患者。但是我们要记住一点是,理论始终来自于临床,并且是要为临床服务的,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修正。
3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76页关于性格形成的发展心理学观点。
在这个部分南希讲到,临床访谈的核心任务,是评估形成个体性格的心理发育情况。之后呢,他分别描述了主要问题发生在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的患者,以及治疗师在跟这些患者一起工作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器。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判断患者的问题出现在哪个阶段,其实有个捷径,就是利用你的反应器。那这个时候对于治疗师的要求可能就比较高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要求治疗师去做个人体验的原因,就是我们要对自己的情感保持一定的、敏锐的觉察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勇气能够勇敢地接受自己这样的情绪,还要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这样的情绪。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反应,作为工具来理解来访者。
如果你去整理对话的逐字稿,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来访者他说的很少,你问话的这个长度要长于他回答的这个长度,这是我在临床中观察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甚至你不问他可能就不说,让他进行流畅的自由联想其实是很困难的。
这样的来访者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死亡恐惧、警惕和防备的这种特点。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可能我们会出现强烈的、类似于父母般的保护欲望。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同情他的遭遇,觉得他很可怜,这种同情类似于母亲对婴儿。当然,这个来访者也会表现出对治疗师的依恋。
随着我们这个治疗的进展,这个依恋也会带来带给母性的满足,觉得好有成就感。但是当你这种正向的情绪出现得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时候来访者,他们可能会出现过于的索求,然后就会让你开始力不从心,这是在跟口欲期的患者一起工作的时候会有的感觉。
与肛欲期的患者进行工作的时候,因为他们在情感调节和容忍的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常常攻击治疗设置。所以跟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治疗师会感觉到非常强大的情绪张力,然后经常出现负性的这种反应器。当然,这个反应器还有一部分就是爱恨交加。
在第77页,南希在书中提到了,“对这类患者会出现敌对、诋毁和拯救幻想。”我们既对他敌对、对他诋毁,与此同时我们还想着去拯救他,这就是爱恨交加的一种方式。
与俄狄浦斯期患者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比较舒服了,治疗师会觉得压力比较小。当你让他去自由联想的时候,他甚至不用你去带领,从头到尾甚至治疗师都不需要怎么说话,我们的来访者就可以自己工作。
这样的患者他们还很聪明,他们内省的能力特别强,我们会觉得跟他一起探索他的症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是南希说道的“治疗师常常会对他们产生正性的反移情。”
好,那我们今天的这个讲课的时间就到了。后面还有两小块关于这个焦虑和抑郁体验的心理发展成分,以及心理发育生活应激和病理心理这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我们内容比较简单,我就不多讲了。
到这呢,今天我要分享的内容就结束了,再见!
【领读心理咨询师】:李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