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 龙只
作者:路 笛 路月明
在周祖不窋来到庆阳之前,这里当地土民普遍住着地穴式的屋子。所谓地穴式的屋子,就是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坑,上面盖上树枝树叶,再在树枝上盖上一层土,里面铺上茅草,以避风雨,遮寒御冷。《太平御览》云:“上古皆穴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但是这种地穴式的屋子很潮湿,常住容易生病。周祖来到北豳(今庆阳)后,推广“陶复陶穴”,改地穴为窑洞。他们将过去烧陶器的陶窑扩大,变成能住人的窑洞。所谓窑洞实际就是较大的窋室。不窋的名字也来源于此。古代“不”和“ 丕”同音,丕即大的意思。周人把较大的窋室叫不窋,后来连领导人民修大窋室的首领鞠陶的父亲也被人们称为不窋了。不窋的儿子鞠陶不敢直呼父亲的名字,便称大窋室为陶室,以后又演变为窑洞,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成了黄土高原上的一大风景线。
庆阳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地表黄土厚达100至250米,而且土层厚,质密性紧结实,在土层断面挖窑洞是不会塌陷的。周先祖在这里领导人民挖窑洞实在是一大发明,一大进步。为了改善当地人民的居住条件,他们不但教育自己的亲属大挖窑洞。还把这浩大的工程推广到周围戎狄部落,使他们开始由游牧过上定居安定的生活。于是陇东窑洞村落大量出现,人民的衣食住行逐渐走向文明。早在几千年前,周先祖就把这里塑造成了窑洞民居之乡。窑洞是民族的摇篮,周人先民就是从陇东的窑洞里走出来,然后走向全国的。后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窑洞也越来越多,散布全国各地。
【资料】:新编《庆阳地区志、城乡建设志》记:“原始社会,庆阳地区先民穴居野处,之后掘土以营窑,架木以构巢”。“周代民间村落形成”。“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着分散的自发性房舍建设,90%以上的住宅为土窑洞”。据兰州地震研究所70年代对市内2400间住宅调查,黄土窑住宅占83.4%,土坯箍窑占4.2%。两项合计占87.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庆阳县(含西峰区)居民窑洞占79.11%,箍窑占7.73%,合计占86.84%,镇原县窑洞占94.42%,宁县占88%,正宁县占74%,合水县占90%,华池县占96%,环县占99%。
中国民俗学会2003年在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命名庆阳为“中国窑洞民居之乡”。中央文化部将庆阳窑洞修建技术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窑洞的修建工艺很简单,一不要木料,二不要砖瓦,三不要复杂的装饰,省工省钱,只要肯出力,谁家都可以修得起。窑洞种类主要有崖庄窑、地坑院和箍窑三种,另外还有高窑、拐窑、则属于附属窑。
崖庄窑依靠崖边、沟为依托,先削土成庄。然后在崖面挖窑。一般正面3至5只,侧面两只,形成一个小院子,布局很像北京的四合院。窑洞一般高4至6米,底宽4至8米,深8至10米,也有比这更大的窑洞。窑口用土坯子封严,名曰“山墙”,然后在山墙开设一门二窗或三窗。山墙后面盘有火炕,供取暖睡觉。炕洞中有烟囱通向窑外。这样修的窑洞,既保温又通风,冬暖夏凉,人住进去非常舒适。民间有诗云:
远来君子到此庄,
休笑土窑无厦房。
虽然不是神仙洞,
可爱冬暖夏又凉。
地坑院是大原中心部位的特有庄基。修地坑院是先将大原平地挖一个四方大坑,坑的四面出现四个崖壁,然后在崖壁上挖窑洞,坑中间是院子,院子一边挖一个斜洞直通到原面。这就是陇东高原特有的神奇的地坑院。传说,周祖公刘在下乡时,发现了这种地坑院非常高兴,大加赞赏。他说:“这地坑院是一大发明,住在这里面,既安全又温暖,简直是一座地下小城。如果大原上的人都挖地坑院来住,就避免了以往住地穴的潮湿之苦。公刘号召住在大原中心的人,都挖地坑院,于是陇东高原不但有了崖式窑洞庄基,也有了一批批地坑院庄基,大大改善了民居。若站在高处放眼远望,大原上村庄星罗棋布,一排排窑洞炊烟袅袅,到处是一片繁荣兴旺景象。
窑洞中最重要的设施是炕,是高原上住窑洞的人四季取暖和睡觉、吃饭、生儿育女最重要的设施和场地,是生命的摇篮。炕用土基子和草泥做成,紧靠墙壁和山墙,另一面有炕洞门,做厨房的窑洞炕还连着灶台,中间用土栏坎相离。炕面有四方形和长方形两种。一般宽2.5米,长3至4米,大小不等。炕中生火,温度适中,取暖防寒均在炕上。炕的出现,使窑洞有了灵气,有了生气,成了名符其实的神仙洞。人们生在炕上,睡在炕上,盘腿坐在炕上,吃饭在炕上,甚至纺线、缝衣、游戏、做各种手工活都在炕上。炕上放上个炕桌可以学习写字,盖上被子闭目养神,凡此等等,都离不开炕。家家如此,人人如此,一代传一代。几千年来,陇东人的小康标准就是“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炕就没有了家,没有了指望,没有了温暖。
窑洞的出现,为村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为游牧民族的定居奠定了基础。从此,窑洞村落遍布陇东高原,成为人民经济和文化生活由落后走向繁荣的象征。
【资料】“《诗经、大雅、绵》说:周人迁岐以前住的是“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明清《庆阳府志》均记:庆阳府“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貂为裘以御寒,婚丧仿古礼,不惑于释道异教”。
几千年来,人民修建了窑洞,窑洞养育了人民,至今窑洞故事,窑洞的传说、窑洞风俗便传全国各地。宁县瓦斜乡水沟原村有一个千年窑洞,占地200多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百人开会。像这样的大窑洞全市还有很多。这些洞天府地,向人们展示着庆阳的古老历史。在这里不但活人住着窑洞,连神仙也住着窑洞。西峰区肖金镇的老洞山和董志镇的小崆峒山就有许多窑庙,那里的神像都塑在高大的窑洞里。千百年来,连子女结婚也叫入洞房。洞房就是窑洞。它是高原名符其实的摇篮。
本文已收录入@招文袋自媒体网址网址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