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狄震
一条新修的景观大道把我们送进这个闻名已久的村庄-陕州地坑院。地面上挺拔的瓦房和村口聚集的人群,青砖灰瓦,枯树绕墙,闲嗑的人们、欢叫的牲畜;地坑院内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是己亥年豫西一隅的春日景象。
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的是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现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而代表性村落为庙上村、北营村。北营作为陕州地坑院的核心景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现存81座地坑院,分为核心游览区、生态休闲区、乡村体验区,景区宣介如是说。
地坑院从远古走来,仰韶文化时期黄土原上人类居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仰韶文化的特征一是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二是民居均为园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这些地坑式村落,都有台阶供上下,台阶有直坡式的,还有沿坑壁螺旋上升式的,而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用于翻土、挖士的石锄、石铲,特别是磨制的大型舌形或心形的石铲,为这种地穴式建筑的挖衡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工具,地坑院的源头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一书,记载他去河南、陕西一带安抚时路上所见所闻,谈到河南西部一带的窑洞情况时说:“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介绍当时挖窑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为地坑院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文字佐证。20世纪初德国人伯纳德·鲁道夫斯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窑洞,称地坑院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刊载照片为由德国汉莎公司飞行员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1933-1936年在中国工作期间所拍摄。
地坑院建设兴盛在20世纪中后期,那时经济比较落后但社会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又急剧攀升,农村家庭子女多在五个左右,在60~80年代逐渐进入婚龄,居所需求压力很大,生产力水平又不高,修建地坑院就成较好的选择,这种一举几得解决孩子结婚住所问题的方式,成了黄土台阶平农民的优选,可以说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
地坑院建造别具匠心,曲径通幽,浑然天成,实用美观坚固好处多多。首先工程造价低廉。地坑院根据人们的生活状况应运而生,在荒地上凭力气挖个坑院居住,虽费力大耗时长,但几乎不需要特殊的工程材料,在豫西地区的农村,老百姓惟独不缺的是力气,于是挖一方地坑院就成为人们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陕县马寨村有一个叫王文古的人,他儿子住的院子就是他当时一人一镢头一镢头的刨,一担一担的挑,历经三年多的时间才挖成的。那时他家生活贫苦,孩子又小,只有他一个人来干,但他有恒心,有毅力,不管农活再忙,坚持每天抽空挖挑六十担土从不间断,有一次他去进城办事,往返步行近百十里,深夜才回到家,困乏之极,饭后就上炕睡觉,忽然想到今天的挑土任务还未完成,就立即起来去挑,直到挑完那六十担土才休息。天井院子结构合理经久耐用,一座天井可居住一百年左右,多的可居住一百五十多年,王文古现住的院已居住过六代人。其次构建方式独特。地坑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与通用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地坑院是在黄土层中挖出的居住空间,这“原生态建筑”构思巧妙颇具匠心。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院里花开满院,蜂飞蝶舞,院上车马多从屋顶过,呈一派田园之美。《考工记》记录了古时“百工”造物的一些原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创造任何一种物件都要考虑到天气、气候、季节的变化,地坑院充分体现了“天有时,地有气”的营造法则。第三造型装饰美观。进入地坑院村落,首映眼帘的是那金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串子和庭院中的绿树、窑顶上的麦秸垛,这些自然的色彩在秋高气爽的黄色大地上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富有生活的韵味。植于崖畔、路边、入口的枣树,那悠远的清香与红艳艳的大红枣儿,都在装饰着黄土窑居村落,一片绿阴滋润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日子。第四居住舒适惬意。地坑院随大地脉搏而跃动,防震效果极佳。窑为圆拱形,坚固耐压,院洞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适宜人居住。几家人杂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共用一眼水井,合用一处茅厕,同甘共苦,充满温情,构成一个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最后建造科学合理。许多专家到三门峡考察地坑院,认为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虽然没有建筑师,但这种建筑非常的科学。例如,为防止下雨时,水灌入窑洞,在地坑院中间挖有供存渗雨水之用的渗井;为防止地坑院四周的积水流入院内,四周都砌有拦马墙和青瓦房檐,拦马墙的另一个作用是防止有儿童掉入地坑院内;窑顶要在雨天后碾压平整防止雨水渗漏,同时村民们还可当作打谷晒粮的“场”一举两得;“通灶炕”的设计,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一事两用;存放粮食的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方便省事等等。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地坑院则是黄河两岸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温床,在这古老而又神奇的窑洞式民居分布区域内散布着许多文化遗址因,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地坑窑院建造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之动土之前要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破土之日行奠基礼,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爷),迎吉神,此俗源于远古人类对土地的崇拜。随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动土(工)。建地坑窑院有三要,就是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很重要,迁入新窑院时亲朋好友还备礼祝贺,喝喜酒,为其“暖窑”。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栏马墙,拦马墙内侧有的还种些酸枣等灌木,在通往坑底的门洞四周同样也做有这样的栏马墙。窑脸(窑洞正立面)除开有窗户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砖加固,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地坑院院心是挖一眼水坑(井),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及污水排渗之用,这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人畜饮用。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另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粮仓及鸡舍、牛棚,院内可以圈养牛、羊、鸡、狗等,人畜共居。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茅厕顶部也开有一个“马眼”,可以通气,也可以把晒干垫厕的黄土直接灌入窑内。地坑院中间地面通常还栽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春暖花开,人们犹如生活在花丛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置身其中心情格外爽朗。院子里再种上几棵果树,夏天既可以乘凉,挂果季节还有新鲜可口的水果吃。地坑院种树特别有讲究,要“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杨树)”。“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因椿树在地坑院里生长极好,人们便寄托椿树将成长的力量传递给下一代,正月初一人们会让自家小孩伸开两臂抱住椿树,念叨着“椿树椿树你为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做大梁,我长高来穿衣裳。”以求椿树庇佑。农闲时妇女们就会把自家的纺车搬到院落里,一边享受阳光,一边纺线 ,旁边再有一条狗跑来跑去,自是勾画出地坑院独具特色一幅风景。如今地坑院里能纺线、织布的人越来越来少,许多老式织布机、纺车都闲置在窑洞里了。穿山灶依热气上走的原理,依次排开九个灶孔,可烹饪美食十碗席;窗花、剪纸是民俗之一,这些大红的剪纸充满民间的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为荒凉贫瘠的土窑洞增添了色彩和盎然春意。
马克思说,“研究任何问题都离不开经济”,窑院建筑存在数千年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陕县三大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是介于典型褐土和黄潮土之间的农耕土壤,土质结构十分紧密,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条件。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生活在这黄土塬上的先民却相当贫困。缺乏资源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地坑院正被一座座砖瓦房所替代,地下村庄正在走向消亡。“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又因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这一民俗建筑遭到极大破坏,地坑院这种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和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地坑院的保护刻不容缓。
地坑院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它记载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形态,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人文化的启迪与熏陶。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充分反映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
民居最吸引人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正在进行时的民居状态。有人居住和生活,造成了一种既有历史痕迹又有现实状态的场景,保护这种民居形式,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从远古到现代不间断的物质记忆。离开地坑院时,夕阳正红,愿这一民居瑰宝在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建设中,如蓬勃灿烂的的太阳霞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