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里就说,对待后进生,跟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不要总是一上来就批评孩子,数落他的不是,这样家长看到你发的信息都烦,有时候甚至都不想回了,谁想挨批?谁都不想!需要了解家长的核心诉求,理解他们的诉求,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做到不卑不亢。家校关系三大原则:共情、理解、指导。
可所谓“共情”,无非是在做决定之前,思考“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办?”比如,我发现班上一个女孩听写时作弊,得了满分。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发现这个问题,第一时间我是生气的。但转念一想,如果是我的孩子发生这种情况,班主任大声训斥她,或者在班上公开批评,我的心情会怎样?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创,我得知消息后肯定会对老师的处理方式不满,这样子,老师一开始的目的一引导孩子诚实,为孩子好也就偏离了,甚至引发家校矛盾。于是,我对发现这个消息的几个孩子说:“这个事情到此为止,都别再提了,老师会处理”。放学后,所有孩子都离开了,我单独留下了她。拉着孩子的手,温柔的询问,孩子逐渐放下防备,跟我吐露心声。原来,她前段时间因为做数学题被妈妈狠狠批评了,很没有自信,于是想在语文找点自信。我对她的如实相告表示了感谢。将她搂在怀里,慢慢跟她聊天,孩子流下泪来,告诉我再也不会了。后面,我给家长打了电话,表达了我对孩子的担心,希望和她一起将孩子变得更自信。家长听后,连连感谢我,并且一起想出了很多解决办法,孩子慢慢自信,逐渐阳光。
所谓理解,也就是理解家长的想法。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家长的性格不同,他们的一切为人处事,我们应该理解。比如,班上有个孩子经常生病,家长会经常给我发信息,让孩子去校门口拿衣服。我耐心告诉她:“学校里我会提醒他加衣服,多喝水”。孩子有任何不舒服,我也会关注,多关心他,久而久之,家长对我很放心,孩子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家长都非常配合。
所谓“指导”,也就是站在专业的角度,给家长一些指导。光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更多的是“术业有专攻”。当家长感觉到你很专业,真心是能解决他的疑惑时,她自然会配合老师,听老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