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到具象:打开孩子学习兴趣的密匙

      今天读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的第四章《为什么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中的《理解其实是记忆》《为什么知识是浅表的》,给我带来了诸多思考。
      我们都知道,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或抽象知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十分困难,甚至是痛苦的。因为抽象概念、逻辑思维等内容很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自然也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当这些抽象概念成为学生眼中“可怕的知识”时,他们会逐渐产生恐惧,进而越发排斥与逻辑思维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越惧怕潜意识里会越逃避这样逻辑思维重的学科。
      但书中给出了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会抽象思维是上学的目的。教师希望学生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新环境中,问题却在于大脑——大脑不喜欢抽象事物,更倾向于接受具体事物。这一点引人深思: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往往不了解大脑的运作模式,总以为看到、学到的知识就应该深入理解,实则不然。大脑更趋向于具体事物,因此在设计知识学习时,应让知识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只有当新知识、抽象概念能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才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更乐于学习。毕竟,我们所说的“知识”,是通过已知事物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所以多数知识都应是具象、具体的。
      作者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最可靠的方法是让他们接触不同的表现形式,即让学生发现不同事物背后共通的逻辑思维。这意味着,教师在讲授某一概念时,绝不能抽象地讲解,使其成为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逻辑思维或抽象概念——这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和学习其中包含的新知识,甚至感到痛苦。
        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新概念,且他们是通过联系已知概念来理解新概念的。这让我意识到,教师能否让新知识与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至关重要。如果课堂设计无法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共鸣或新的想法,这样的教育便是失败的。
      反思我们的课堂,当教师用自认为简单易懂的语言讲授新知识时,总会期望学生听完就能掌握。但很多时候,即便教师讲得正确,学生仍会表示不理解——这是因为教师的描述与学生能理解的程度之间存在差距。我们不能认为“讲了学生就必须会”,而应反思自身讲授新知识的语言、水平与技巧,思考如何用更简单易懂的语言、更多具体实例来讲解,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
      因此,每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新知识与学生已知的知识相联系,便于他们理解。这应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课堂及课后讲述知识时,教师必须保持高度敏锐,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与积极性,如何将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点、实际生活相联系——多考虑这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语言亲切感和方法也十分重要。
      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没有人能将新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任何新概念都应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为让学生理解,教师或家长必须确保学生能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正确的概念放入工作记忆中。这让我思考,教师更应尊重这一原则和规律,尽力设计教学,让新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长期记忆中的概念逐步放入工作记忆,与其中的概念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认知与学习。
      很多时候学生“懂了”却并未真正理解。比如,现在布置的许多机械背诵作业,学生能流利背出要求的知识点,却无法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语境和情境中——这是常见的现象。我们总以为学生背过了就学会了,实则他们思维状态下根本不理解知识的内涵,这便形成了一种“虚伪的理解”。
      这种“虚伪的理解”还可能让教师产生错误的自豪感——认为自己教的学生都记住了知识、掌握了知识,实则这只是考试分数下的浅表状态。学生或许能考出成绩,但这些新知识并未在他们大脑中形成长期记忆,只是为应对考试而形成的记忆表象。
      拥有深层知识的学生,对学科的了解更丰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更充分。如何让学生获得深层知识,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作者认为,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专注——只有专注,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运用大脑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而形成深层知识。这也让我思考,如何让课堂更能吸引学生专注,是每位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而这又与课堂设计息息相关。
    我们的课堂应如何激发学生的足够兴趣,让他们保持长久的专注力?我们如何用独特的魅力来给孩子们以以身示范?只有做好这些,学生才能更投入地学习新知识,逐步掌握更多深层知识,理解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