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姐姐讲起和好友小A的对话:
姐姐:我以后想考复旦大学。
小A:就你这成绩,还想考复旦?
小A是妥妥的学霸,长着一幅聪明又好看的模样,经常来家玩,我还挺喜欢她。但我发现她说话总不太给人留情面。要求一个10岁多孩子(比姐姐低一级)说话给人留情面也许有些过分,但姐姐这次明显受伤了。
她讲起来挺不高兴,“她老是这么打击人。上次另外一个朋友说我学习还不错,她就当着大家的面说:'那还叫不错?’”
我早已看出她的心思,嘴上却说了错话:“姐姐,你想想她说得对不对?”
“那你就是站在她那一边喽!”姐姐脸上更难看了。
我意识到问题,马上解释:“姐姐,小A是以你现在的成绩看将来的事情。但妈妈相信,只要你目标坚定,并为之努力,一定会实现你的目标。”
第一句也许有点打击娃,但我认为有些事实需要客观对待。
后半句果然让娃脸色舒缓了一些。我紧跟着继续打气:“你知道,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妈妈相信你能实现目标!”
“是的,我没跟小A说什么,但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你好好努力,等考上了复旦,让小A好好看看。”
姐姐“咬牙切齿”重复了一遍我上面这句话。
我真心希望,孩子能从别人的“打击”中生出内在驱动的力量。
至于经常说话“打击”人的小A和姐姐的友谊,我还没想好怎么去正确地引导。小A的父母之间出了点问题,她某些言语方式或许与此有关,但我不好插手管。只是告诉姐姐,下次小A再这么说,她完全可以有理有据地反驳。若是屡说不止,就没必要再跟小A做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不会贬低对方,让对方心里难受。
孩子成长路上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回实现梦想的信心,是父母不变的课题。复旦是复旦,也可以是任何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