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那张「10岁小学生独自旅行」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无数家长感叹不已: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如此独立?这位小学生的爸爸分享了他的教育秘诀——不是放任,而是有策略的引导。据某调查显示,超过70%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感到迷茫和焦虑,在这个教育热点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作为家长,我们也能从日常的焦虑和迷茫中转变角色,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再加上,刚参加完演说家大会,现场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现场感受,听了很多嘉宾分享与孩子的故事,看到了小少年们那种自信勇敢的样子。
让我不禁深思:作为家长如何从迷失中觉醒,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迷失在爱的名义下:家长角色的常见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过这些现象?
家长端着饭碗,跟着孩子后面跑,然后插科打诨喂进一口饭,一顿饭少不得要吃一小时;等自己再吃饭的时候,要不就是残羹冷炙、要不就是需要回炉。
平时家长省吃俭用,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要线上线下对比好价格,好不纠结,最终还可能就说服自己,“算了好像也不太喜欢,还这么贵”;但是孩子一说,“妈妈我想吃榴莲”,毫不犹豫挑了个最好的回来。
还有就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服装色彩的要求不同,孩子要求买暗色的衣服,然后家长觉得小孩子就应该青春靓丽,买些色彩鲜艳的衣服,买回来之后孩子不穿,于是又造成了一个亲子大战。
这样的日常,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处处常见呢?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对待孩子就跟对待祖宗样的感觉呢?
结合个人经历,以及新闻报道和日常的道听途说,主要总结为以下八点:
过度保护与包办一切: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能够避免任何风险和困难,因此会替孩子做决定、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这种过度保护的行为会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他们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
专制与高压:有些家长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严格控制和要求。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感到压抑和焦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情感绑架与情绪表达不当:一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常常将个人的情绪和期望强加于孩子,导致孩子感受到压力和负担。例如,当孩子表现不佳时,家长可能会用负面情绪来威胁或惩罚孩子,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情感健康。
指挥者角色:有些家长喜欢以命令和控制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这种单向沟通的方式会削弱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娇宠与放任:部分家长为了讨好孩子,过度溺爱或放任孩子,不设立合理的规则和界限。这会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性人格,缺乏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忽视情感教育: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对孩子情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偏重认知发展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缺陷。
过度干涉与期望过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并且经常干涉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决策过程。这种过度教养的方式会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甚至导致心理问题
引领而非控制:理解孩子成长的真正需求
今天在演说家大会听到这样的一个分享,妈妈回到家听到两个孩子吵架,“你是猪羊的”“你是狗生的”,顿时,妈妈贤上腺素直线飙升,直接演绎个混合打,并对孩子骂道“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呀,生了你们两个白眼狼!”
我想这个下意识的行为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反应吧?这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打了、骂了、教育了,但是屡教屡犯,严重者甚至亲子关系一度恶化,相见成仇。
到这我们不烦反思下,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在我们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好像总是会忽略孩子自主性和探索的需求,一味地给孩子灌输我们认为对得东西。还记得孩子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课堂上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学习?”孩子回答:“因为妈妈让我上学的”,后来老师找我私聊,要对孩子注意孩子价值观的树立。
对此呢?我也曾一度焦虑过,也尝试过很多办法去引导孩子,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她。但是好像很难把控引导与自由的这个度,总是会造成一会松一会紧的现象,让孩子觉得妈妈的情绪不稳定,有时候温柔得可以上房揭瓦,有时候恐怖的不敢呼吸。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孩子成长的真正需求,平衡好引导与自由的这个度呢?对此在实践中也有一些见解:
1.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是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家长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选择和决定。例如,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吃哪种食物等。此外,通过鼓励孩子自主决策,如参与家庭日常决策,也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独立性。
2.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制定家规:从小制定明确的家规,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需要承担后果的。
分配任务和责任: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如家务活、学习计划等,让他们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和决定。
以身作则:父母要以身作则,展示有责任感的行为,如孝敬长辈、主动帮助他人等。
鼓励自主决策:鼓励孩子自主决策,并为他们的选择负责。即使结果不理想,也要教育孩子勇于面对挫折。
3. 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独立性和责任感的重要支撑。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正面反馈:对孩子的小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信任和支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去决定和实施事物。
鼓励探索和尝试: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了也不怕,从中学习和成长。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不仅有助于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承担责任。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任务,如家庭项目或户外活动。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挑战,从而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 教导孩子学会道歉和纠正错误
教导孩子学会道歉和纠正错误是培养责任感的重要一环。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示范行为:家长自己也要学会道歉和纠正错误,成为孩子的榜样。
设立后果管理机制: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设立合理的后果管理机制,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需要承担的后果。
逆转角色的艺术:从家长到导师的五个步骤
哲学家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今天对这句话的感受颇深,之前在我们学习圈子里,总是流传着一句话,“小黑老师一家是冠军收割机”,现场也确实见识到“冠军收割机”的魅力,她自己利用一年不到的时间认证了高级演讲教练,大儿子成为江西省内00后第一位演讲教练,小儿子在少儿组慷慨激昂的演讲,一个七年级的学生让我听得热血沸腾,看着他们亲子同修,和孩子亦师亦友,在同一个领域闪闪发光,特别让人神往。
那么,我们该怎样实现从家长到导师角色的转变呢?接下来分享五个步骤:
以身作则:
家长应展现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如乐观、自信、勇敢和坚韧不拔。
展现正面行为,如诚实、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这些将成为孩子模仿的模板。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读书学习等,让孩子看到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视。
树立明确的价值观:
分享个人信仰和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讨论,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强调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孩子理解为什么它们值得被遵循。
鼓励探索与学习: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支持他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和兴趣爱好。
与孩子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展现持续学习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鼓励孩子参与学习活动,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设定界限:
理解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尊重孩子的隐私。
设定明确的家庭界限,包括个人空间、物品和个人时间等,与孩子一起讨论并设定这些界限。
避免使用控制的语言,告知设定界限的原因,并允许人们在其中做出选择。
榜样作用:
家长的行为和习惯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诚实守信、积极解决问题、礼貌待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管理时间、调节情绪、培养阅读习惯、环保意识、财务管理和社交技巧,并保持言行一致。
共同成长:
家长应保留自己的小爱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不要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营造亲子共同成长氛围,让孩子和家长在共同学习中增进相互了解、健康快乐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或许曾迷失在教育的迷宫中,但每一位家长都有潜力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我记得一次在孩子的作业前迷茫,孩子眼中闪烁着信任的光芒:‘妈妈,我相信你可以帮我。’那一刻,我意识到,是孩子在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引导者。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从迷失中觉醒,成为孩子心中那座指引方向的灯塔。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拥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还有一个温暖的港湾。点个【赞】,并分享出去,愿我们共同成长,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