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饥饿艺术家》
作者: [奥]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最开始并没有想成为饥饿艺术家。他只是找不到自己可以吃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能吃的东西有很多,吃东西的人很多,但是这些吃东西的人们真的喜欢自己吃的东西吗?恐怕未必,他们吃东西,是因为如果不吃,自己就会死去。同大多数人一样,饥饿艺术家也不爱自己吃的东西,于是他选择了不吃东西。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吃东西的人如果活在吃东西的人们之间,是很痛苦的,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
他不肯向这个世界低头,这表现了他闪耀着光辉的自尊,但是那光芒也同时刺痛着所有其他人。其他人就会想,凭什么你不吃东西呢?凭什么你就可以不放弃自己那一丁点的自尊呢?凭什么你就看起来比我们要崇高那么多呢?种种有意无意的攻击让饥饿艺术家感到痛苦,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成为饥饿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极少数自己满意出版的小说。小说记叙了一位饥饿艺术家的事业由鼎盛到衰落的悲惨过程。从饥饿艺术家表演的那一天开始知道他死在笼子里,他都对自己的表演都没有满意过,准确的说是没有机会让自己满意,同时他一生的表演准确的说都没有得到过观众的肯定与赞赏,即使他曾得到过极高的声誉,观众给予他的也不是由衷的肯定。
饥饿的艺术家也是孤独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来自于自身与其所处世界的割离。这种割离感所营造出来的美学使得饥饿艺术家痛苦,同时却也变成了其赖以生存的乐园。
所以在本质上,这两种相反的特质是不可协调的。饥饿艺术家活在矛盾之中。
“你说不想再走下去,试过想一觉死去,任这躯壳游天地前进或决意隐居。人是痛苦的,处处经书有字句,记载差遣与恐惧,每套经典有根据。”
2.
《罗马阳台 世间的每一个清晨》
作者: [法] 帕斯卡·基尼亚尔
这是两部内容的合集,都是关于艺术家的故事。前者用类似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位版画家的艺术生涯。后者才稍微正常一些,描写一位伟大而低调的大提琴艺术家的一生。
这两个故事很典型的呈现了那个年代下欧洲艺术家的状态,算是两个比较 “重口味” 的故事了。
《罗马阳台》里的偷情、毁容、误杀老爸,《时间每一个清晨》则是睡师父的女儿和学师父的乐谱两手一起抓、一样也没落下。
虽说是完全两个独立的故事,但是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都是发生在17世纪欧洲的故事、都以杰出的艺术家作为主人公、书里的爱情都以悲剧收尾、两位主人公都出现过8次 “心醉神迷” 的状态。
帕斯卡・基尼亚尔的生活是孤独的。一岁半的时候,他进入了某个“孤僻”阶段,后来又有口吃的语言障碍。十六岁时又经历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孤僻阶段。
这种孤独,无论在他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都与“寂静”紧密相关。他曾经这样说到自己童年起就一直有的 “孤僻症” :“这种沉默寡言毫无疑问促成了我走向写作,促成我走向这样的一种和解:在寂静中进入语言。”
《罗马阳台》中,作者谈到黑版法时,曾是这样说的:“ 通过黑版法的凹印,纸页上的任何形状似乎都出自黑影,就像一个婴儿出自母亲的产道。” 万物都出自黑暗和孤独。
3.
《荣耀》
作者: [美]纳博科夫
《荣耀》被称为纳博科夫的“半自传小说”,他在其中刻画了俄国流亡家庭中成长的青年形象。年轻的马丁就像出膛的子弹,穿过人生各个区间,奔向未知的未来。
主人公马丁因俄国革命随同母亲开启流亡生涯,辗转于希腊,瑞士,英国,德国和法国南部;伴随着若即若离的爱情完成自我成长,逐渐从在勇气和怯懦间踯躅徘徊中走出;由幻想家和空想者,蜕变成行动者,现实的冒险家;听凭来自遥远深处的迷人记忆的召唤,服从内心冲动与浪漫激情的指引,不顾一切地穿越边境,闯入禁地,踏足危险的区域,同时也是充满未知的梦幻之地,最终通过实践勇气赢得荣耀。
主人公宿命般地走入吉凶未卜的密林小径,应验了童年时代床头的水彩画主题,小说因此既具有童话与寓言的神秘美感,又有了后来《洛丽塔》里“着魔的猎人”情节隐喻创作法的先声。
纳博科夫作为推敲文字的大师,以他对细枝末节的敏锐细腻的感知度,对书中的情与景呈现出电影镜头般的,细致入微又美学感十足的捕捉,在梦幻气质和真实维度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