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堆大老爷们在群里讨论,说感觉女人都不关心哲学,对哲学感兴趣的女人都有些奇怪;女人天生就不适合从事思维活动。我听了觉得好笑。所以回答他们,女性因为要照顾家庭和孩子,所以没有那么多时间思考。
然后群里的男人们又问,群里的女生有几个有孩子的,思考了嘛?这话基本上是一杆子打死了一帮人。把群里男女直接放在对立面了。
我就问他们,什么是哲学,每天说些哲学家的名字以及听起来牛逼的词汇,那就叫研究哲学啦?
在我看来,没经历过独立认真思考,并和个人的生命本身相结合的哲学,充其量只能叫知识而已。现代社会多数人都把哲学当成了装点门面的手段和方式,来掩盖真正缺乏思考的事实,结果装的久了,便信以为真了,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太虚幻境中乐不思蜀,还鄙视着他人的无知。
今早读到梁启超先生的文章—《做一个有趣之人的四大法门》。文中提到:
“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掉弄虚机;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好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就是缺少了这个“为了我的趣味”。比如我学教练,下次老王和母上再问为什么,我就回答:“姐高兴!”。但在当今大多数人的眼里,“为了我的趣味”好像变成一件不应该,一件任性的事了。“我的趣味”若没法转变成金钱和利益的安全保障,似就是十恶不赦,没有责任感的表现。
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中国人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经历过饥荒和挨饿,在物质层面刚刚被满足之后,精神层面没有相应提升时所产生的断层有关。温饱成了第一要务。在这个时代,穷困潦倒的画家大概也是多数人眼里不务正业的表现。可悲的是,我也是潜意识里有这种想法的人。
这种潜意识是从出生之后被时代和周围环境不知不觉打上的烙印,如影随形。但与此同时,内心又有一种声音在叫嚣,我们为什么而活?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饱腹和表面的光鲜?难道就是每日似乎侃侃而谈但其实只是个移动的知识储藏机器,而非会思考会感受会生出直觉判断的人?
如果单纯从储藏知识的机器角度,我们甚至比一台手机的能力都远远不如。那周围的那些所谓精英们,每天做着各种知识的交换,装点着他们的人生,又从何而来自己有文化有思考的自信呢?
其实我一直很苦恼的一件事,是我过去读的书究竟有没有用。因为我从未主动去进行记忆。当然,过去给自己找的借口是记不住,今天看来,大概因为从小体弱,潜意识里很多无用的东西不需要占用脑内存,自动屏蔽了。
但我清楚的知道,那些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在我的内心中划过痕迹,就像天空中划过的流星,看似稍纵即逝,实则美丽永存。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夜晚,浮现在看到的人的心中。所以也不必苛责读过的书能否跟别人讲出来,能否变成功利性的与人侃大山的工具了。可能有些书可以适当的记忆变成喜欢的工具。其他的书,想怎么看怎么看好了,只为“我的趣味”。
我可能不记得哪个哲学家说了什么话,但是那些内容,会在潜意识影响我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影响存在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只是看的书不够多,进化不完全,所以半吊子而已。
就像我学过国画,但没学过系统性的知识,但不妨碍我因为实践而产生的对美的感知,喜爱和欣赏。这就够了。
每一件事情,都会因为自发的喜爱,而产生不同的认识深度。开心就好,何必在意所谓的结果和别人的判断?庄子讲“无为而治”。就我的个人经验,也的确但凡是随心而至的事情做得最好,太过刻意的事情,最后结果都是痛苦,早丢了“趣味”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