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一本书,名字叫《改变》。一听到“改变”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变化本身。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些改变往往是无意识的。而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去改变时,可能已经进入了某种舒适区。当然,有意识的改变有时也会带来一些抗拒。
这里说的“改变”,其实是指通过一些小的行为,撬动更大的转变。听完这本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改变”这个概念本身。
另外,今天我还看到一句话:“时间是不可管理的,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这句话和“改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正是我接下来想聊的——关于改变和自我管理的一些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这些启发能否让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有更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又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怎样的状态,这就要看我们能否真正学以致用。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喜欢自己正在做的工作。但即使不喜欢,我们依然需要这份工作,因为它能带来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让我们依赖于当前的工作,但内心的抗拒往往会带来反作用力。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常常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工作做不好也就成了常态。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大多强调标准答案。当我们用标准答案的思维去工作时,面对错误就容易选择回避。这种回避心理让我们做事时变得缩手缩脚,甚至缺乏创新动力。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但创新到底从何而来?其实,创新不是靠喊口号得来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改变,是从自身出发,找到那些阻碍我们改变的障碍。正是这些障碍,限制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当我们习惯性地做着日常工作时,往往没有意识到,背后其实是惯性思维在作祟。我们在一天天的重复中度过,时间随着工作流逝,而工作的成就感可能早已消磨殆尽。因为很多成绩其实并不真正属于我们,更多的是属于别人。有时候,我们就像一株稻草,默默无闻地存在着。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当我们无法站上领奖台时,很难觉得那些荣誉和自己有多大关系。但如果没有我们的付出,许多荣誉也就不会存在。没有台下的观众,台上的表演也会失去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些定位有时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有时则是被别人安排的。当我们被安排时,可能就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操控。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做到心里有数。所谓“心里有数”,就是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至于被无知牵着走。这里的“无知”,更多指的是我们自以为有能力去做某些事,但那些所谓的能力,其实往往只是岗位赋予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岗位,我们还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其实是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正是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才能完成那些如今看似平常的任务。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们还会是现在的自己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当我们抱怨岗位给予的不够时,是否想过这些岗位本身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这些岗位,我们的工作还会有意义吗?假如没有你的工作,团队还能顺利运转吗?如果继续这样追问下去,也许会有更多新的思考。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当我们抱怨收入不高或工作缺乏挑战时,是否该问问自己:现在的收入和成就是否匹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现状,去争取更高的收入和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呢?
很多人说,真正能困住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其实,我们常把自己当作最强大的对手,却忽略了,这个对手也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如果我们能和自己和解,或许会变得更强大。有了这个“朋友”的支持,我们能否创造出更强大的自我?当面对挑战时,这样的自我是否能冲破障碍,走出困境,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答案其实很明显:接纳自己,就是要用包容的心态面对那个曾经不喜欢的自己。当一个人陷在自卑和自责中时,很难感受到爱的温暖,只有在自信自强中,才能体会到阳光般的温暖。在这样的温暖中,我们也会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