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日是好日。”
如果你和我一样,平时并不那么在意喝茶的形式,或者觉得“所谓的茶道,就是有钱人的休闲玩意儿”,是漂亮女孩子把一堆杯子盖碗倒来倒去,在读过这本书以后,印象会全然颠覆。
这就是《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
“日日是好日”这句话,是作者森下典子在茶道老师家看到的条幅,也贯穿了这本书的始终。有趣的是,这句话原本出自中国的《碧岩录》。
《碧岩录》是中国的禅书。有人问唐代高僧善会禅师,什么叫做夹山境(他在夹山参禅)? 他说:“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
天天在碧岩泉取水,煮茶,观山,即是最好的夹山境。
原来,日本茶道并不只是程序严谨的无趣规则。
而是“一期一会”,是今生不会再现的珍贵人生体验。
1 初学时“自己一无所知”
作者森下典子刚开始学习茶道时,还是个大三的学生,意外的因为自己的母亲结识了茶道教师——武田老师。
开始,她是十分排斥的,因为觉得茶道太古老太传统了,没有学西班牙舞那么时髦, 而且是为了培养女生“嫁个金饭碗”的功课,所以一点也不想学 。但架不住母亲说“武田老师的鞠躬格外有气质”,表妹道子喊着“学啊学啊,你陪我一起去”,就这样因缘际会,开始了茶道学习。
她完全没有想到,这一学,竟然是二十五年……
茶道中称沏茶为“御点前”。典子刚开始学习,就十分抓狂。
进茶室时,必须先踏左脚。到榻榻米要走六步!第七步时,一定要跨过榻榻米的缝边。
要用左手先将帛纱从腰带上咻地抽出,拿着其中一端,右手再拿起另一端,使帛纱成倒三角形,松垂一下后,朝左右拉扯出“啪”的一声。
擦拭时,一定要用折叠好的帛纱在“枣”(装茶的圆筒)的盖子上轻轻写“て”。
舀水时,一定要舀茶釜最底下的水,不能“舀水的表面”。不可以让水勺发出扑通声。
不能从茶碗的“侧边”,而要从“前面”倒入。
不可以甩水勺。要慢慢等水滴光。
……
茶道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程式组成,而且,没有“为什么”,必须照着做。没有一样是做对的。刚学过的,也没有一样能记住。典子觉得自己被嵌入“恶质的传统”中,难以忍受。手脚完全不听使唤。
这样重复、重复、重复,直到3个月以后。典子在一旁观看表妹道子进行御点前,才终于明白之前的感觉。
脑海里才想到要拿水勺,手已经迅速抽出帛纱,掀开茶釜盖。然后,想到要舀水时 ,手已先伸向茶筅。不断重复的一个一个的小动作,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不知不觉间串成一条线。
这就是茶道的第一个阶段:听手的感觉行事。不要思考,相信自己的手。
2 茶道的变与不变
将近半年,典子费尽辛苦把“御点前”学会以后,冬天到了。
一夜之间,茶具的配置完全改变,从未见过的道具、案台,坐的环境、方向、动作,之前做的全错了。
一套百般复杂的程式和礼节,全部从零开始。典子第二次崩溃了,不明白为什么。
老师说,之前学的是夏天的御点前,现在是冬天的。
也不解释为什么,只要她们专心眼前的事,集中精力于‘当下’。
典子每次上课前都百般挣扎,想找理由逃课,可是上过课后,心情还是会改变。
因为,老师经常从各地老字号店铺订购季节性的和果子,吃得她们欲罢不能。
三月是外表蓬松的“油菜花”、四月是“樱花”、五月是“椿花”,还有银座空也的“贝味瓢”、赤坂塩野的“千代菊”、北缣仓Komaki的“青梅”,长门的“柚子馒头”,”大和屋的“越乃雪”。
茶室的茶具也在变换。一只看似简单的白梅形香盒,里面却是大红色的红梅图案;外表乌黑的薄器,盖子内里却刻有金色的“青海波”。
典子发现,每次的插花也不重样,有“泡盛升麻”“绣线菊”和“荚迷”,还有“鸣子百合”“水晶花”“金系柏”“贝母”“鹭草”“秋芍药”,老师把从各处移植无数的花草都种在她的庭园里。
甚至,茶室壁龛中的字画也有变化。在蔚蓝五月晴天的周六是“熏风自南来”,微微出汗的夏日里是“清流无间断”,柿子叶染红的晚秋是“霜叶满林花”,十月中旬有一天挂着字画“〇”。只是用笔大大画了一个圆圈,因为这天是“月圆之夜”。
在茶道修习中,她慢慢学会,认真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种感官去感受当下的季节。
3 茶道伴她跨越人生的秋冬
大学毕业三年,典子仍面临就业困难,只有托朋友介绍,一边在周刊兼差当采访编辑,一边等待着出版社的就业机会。
人生好像遇上障碍,唯有茶道的学习向前精进。第三年学“唐物”,第五年学“台天目”。
可是,正当她年满二十七岁,打算和交往多年的男友结婚,在婚礼即将举行前,却发现男友背叛了。
婚约解除之后,父亲一夕间突然憔悴,母亲也只有抱头痛哭。茶道课中断了两个多月。
三月三日女儿节过后,典子又开始上茶道课。听到温暖的春雨,从冬眠中苏醒的青蛙纷纷跃出,油菜花也开了。她终于可以激励自己:与茶相伴,度过人生季节的起伏。
二十九岁的夏天,典子又开始谈恋爱。三十岁时,写出第一本书。典子和男友携手在千鸟之渊的樱花树下散步。当微风吹拂,樱花花瓣缤纷飘落,终于满心幸福的落泪。
4 几乎想要放弃学习
学习茶道十三年,典子进展到所谓的“盆点”。但茶道课来了许多“有天赋”的新学生,典子仍饱受批评。她觉得除了自己之外,大家都是“敏捷的人”,逐渐感到自己摆错了地方。
某天,老师又提醒她:“你握水勺时的手,看起来很僵硬哟!不能再优雅一点儿吗?已经学了十几年,应该多用点儿心。”
她眼睛直视自己笨拙的双手,不由得流下泪来。当时只有一种想放弃一切、夺门而出的冲动。
何况原本就不是自己情愿来学茶道,表妹道子早就放弃了。完全不适合自己,却学了十三年,真是蠢啊!
正在准备放弃的时候,武田老师组织了一场茶事,要求典子担任茶事的“主人”。
典子试着照着茶道典籍,自制“主人”的流程脚本,密密麻麻写满六页,才真正了解“茶事”有多么浩瀚精深。
各种御点前,经过“主人”的体验后,“炭点前”→“怀石”→“浓茶点前”→“薄茶点前”才形成一部完整的情节。
原来,复杂繁琐到极致的那些步骤都有隐含的内在逻辑。“炭点前”是冬季,客人们在暖暖的炉前集合。为沏出好喝的浓茶,主人一定要将开水煮沸。而在饮浓茶前,必须先吃精致的“怀石料理”,以免浓茶空腹喝下容易刺激胃肠。
典子终于体会到,茶事就像交响乐,分别由演奏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喇叭的音乐家不断苦练,才能齐聚一堂合奏。自己此前,并未体会过茶道精髓。
5 修习茶道二十五年
古时候,茶道是有名气的武士必修的技艺。
之前,典子很难将争权夺利、玩弄权谋、驰骋沙场的武将们和茶道联想在一起。但后来发现,茶室入口之所以设计得那么矮小,就是为了让武士们先卸下长刀,才能弯腰钻入。或许就是为了让武士暂时放下重担,回归人的根本。
典子发现,茶道让她能专心听到水的声音:热腾腾的开水是低沉的“嘟噜嘟噜”,清水是清澈的“唰拉唰拉”,硕大的雨滴像豆子般打落在八角金盘叶上是“啪啦啪啦”,濑户花瓶在水龙头下承接着细细涓流是“啵咚啵咚”……
还有雨的交响:从屋顶奔流而下的雨水,形成瀑布般拍打着屋檐;大水洼水面不断跳动出鳞状的波纹;汽车驶过小河般的柏油路面时,唰地溅出水花后扬长而去。
上茶道课时,感觉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完全满足于当下。
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
茶道就是教导人这样的“生存之道”。茶道也一直在重复。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每年季节不停地循环。
修习25年的典子,迈向茶道教师之路,开始新的学习之旅。
她体会到:幸福的时候,好好拥抱幸福,当下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