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现行本的《竹书纪年》基本找不到网上所说的一些具有争议,但是很符合当时王权竞争的记录。
比较有争议的记录有以下几点:
1·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尧的儿子),使不与父相见也。
2·“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和干王位”等,与甲骨文﹑金文相互对照呼应。
3·竹书中战国时期年份比较真实,比司马迁《史记》靠谱很多。
4·而在有关夏商的记载之中,除了商汤以武力取天下的记载之外,其余的记载也都与阴谋论撇不开关系。特别是在儒家体系之中,也是《史记》中的美谈“伊尹放太甲”这一记载: “帝太甲继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与桐宫,三年,伊尹摄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于宫中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多么好的一幕君臣相得啊,君王不德于是臣子代政,君王反善臣子又一点也不留恋的归政。这是多好的教材,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理想乡。但在《竹书纪年》之中,详细记录的却是丞相伊尹与帝太甲争夺王权的故事。贤臣伊尹在老王仲壬(第三代商王)去世之后,将新王太甲流放到了桐宫并自立为王。而太甲则是卧薪尝胆七年,终于回归夺回王位的故事。
5·文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九代君主,是武乙的儿子。武乙继位的时候诸侯国周在位的是季历,武乙授予了季历征伐的权利,季历于是带兵频繁的出征,先后灭掉了程(今陕西咸阳)、义渠(今宁夏固原)、西落鬼戎(即鬼方)等,后来武乙死后文丁继位,季历又率兵征服了余吾戎(今山西长治市西北),文丁一开始的时候看到征伐成功也是很高兴的,并且任命季历为殷牧师,执掌商朝西部地区征伐的事宜。后来季历又征服了始呼戎、翳徒戎。可以说季历的征伐连连成功,使得周的声威大振。文丁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非常的害怕,于是想要遏制周的发展。季历在征伐成功之后到殷献上俘虏并且汇报战况,文丁给与季历丰厚的赏赐,并且封季历为西伯。季历丝毫没有防备文丁想要杀掉自己的意图,当季历想要返回周的时候文丁突然下令囚禁了季历,罪名是季历杀死了武乙,季历一气之下死在了殷。季历死后其儿子姬昌继位,下决心要为父报仇,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武王伐纣,殷商最被周所灭。
6“共伯和干王位”。西周晚期的“共和行政”不仅是西周史上的一个奇特的历史事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未公布以前,中国历史惟一有确切纪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的开始,“共和行政”有“召穆公和周定公二相行政”、“共伯和干王位”、“共伯和摄王与召周二公参与行政”三种看法,但从先秦时期的典籍、金文等记载来分析,“共伯和干王位”是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共和行政”是以共伯和为傀儡王,召穆公虎与周定公掌握实权的共和,是西周史上罕见的诸侯代行王政之突发事件,在当时极为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家共伯和团结召、周、荣等公,临危受命,挽救了周朝亡国的危机,使王权平稳地过渡到周宣王手中,其历史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让我们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所以说,共和行政,无论这个“共和”指代的是什么,总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看到共和是不是眼前一亮?会不会想到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将历史全面儒化,改变了很多古书事迹,有了尧舜禹汤四位禅让贤君,然而后世每次禅让无不是形势所迫,都是被逼的。儒家思想也是建立一个乌托邦社会,虽然不完全对,但是实用。孔子曾经很困难过,后来就通过儒家思想找到了古代“炼金术”来发财。(当个彩蛋,后面会写炼金术方面的相关文章。如今工业时代炼金术会渐渐失去优势,还会诞生新的“炼金术”。)
外国有个专家反对天主的时候有个观点:古代发生的事,能够在现世找到同样的例子。换成现在的话就是天道好轮回,历史故事正在现实中不断地上演。所以唐太宗就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现行本竹书看不到这个记录,原因是“今本”是明万历年间藏书家范钦藏书阁之中翻出来的那一本。后世有人怀疑,范钦的那本,是被人为篡改了一部分内容的记载。
永嘉之乱,竹书纪年的竹简亡佚,而初释本、考正本传世。现在对竹书中已经失传的内容,均在其他史书的引用中发现。
幸好古代史学家对历史的态度很认真,大多数竹书中的内容出自《路史》,这不是道听途说的路昂,路是指大的意思。
南宋初年,罗泌觉得现行各种史书都是写了一部分历史,自己想写个全的,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南宋,因此《路史》中引用了很多古籍,十分可靠。其中上古篇章就引用的竹书纪年,让现在人能够窥探一部分原貌。
自从竹书纪年出土之后,晋朝人直呼看不懂上面的蝌蚪文,因为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竹书用战国魏国蝌蚪文写的,后来翻译得很艰难。但是晋朝对翻译竹书纪年十分重视,也编写了很多竹书纪年的翻译本传世。传了600年后又失佚。
1981年,方诗铭综合有清以来朱、王、范三家著述,重加编次,广为蒐集,细致考证,与王修龄等人辑录成《古竹书纪年辑证》,随书收录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是现今较为完备的本子。
那么想看最全的竹书纪年的内容就又得恰饭买书了。。。。。。互联网虽然万能,但都是碎片形式的,不出书也很难让人看到。
想写好一本书甚至讲述好一件古代事情真的很难的,反复找到新东西,不断加入,判断是非,寻找延伸义,然后再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