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饭桌文化,确实如此。在饭桌上,我就有经三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一次我休假,就去看一位师父,这位师父十六岁时就硕士毕业了,后来参加工作,在工作上,为人处世上,样样都拔尖。后来为了弘扬佛法,出家为僧,我们都很尊敬他。那一次,在一起吃饭,吃饭时,我和另外一位师兄都被说了。主要是我们夹菜不会夹、舀汤不会舀、端碗不会端。师父耐心的教我们夹菜要夹靠近自己身边方向的,舀汤要把碗靠拢汤盆等等。说实在的,我都很脸红,这些道理,说出来,人人明白,但是却不是人人都把它做出来的。难得的是,有人来批评我,而且是我愿意接受批评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只要你成人了,没几个人会来批评你了,即便有,你也很难接受。有师父教真好。接着这位师父又语重心长的说了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事。并语重心长的嘱咐我们,你们都是有小孩的人了,这些优秀习惯和传统不继承下去,可能就失传了。这位师父自然知道传统文化不算佛教,但是传统文化也是善法啊。看似古老的规矩,其实是在教育人尊重他人,注意卫生等等。
这不禁让我想到去寺院里吃饭的事情,一次我有机会去师父住持的道场,当然也要吃饭了,道场里吃饭叫做“过堂”,是一堂佛事。第一次在寺院里过过一次堂,我才知道,原来我所羡慕的分餐制,老早就在寺院里就有了。而且比外面自助餐还科学快速。过堂真是做到了干净卫生不浪费、快、静、齐。
怎么做到的呢,
一是进斋堂(吃饭的地方)时,是排队进入,依次而坐,这样就避免了乱。
二是进去后每人面前有一个饭碗和菜碗,这样分餐,避免了不卫生。
三是行堂的人,依次拎着菜、饭、汤从大家面前走过,需要添菜添饭的人,将碗伸出放长条桌边上,行堂的人就往碗里添饭添菜,需要添饭菜的人,用手势示意需要多少。这整个过程因为都是打手势,所以即安静,又快。
至于不浪费,那是因为每天大寮做饭的人,都时实统计这天的人数,按人数增减饭菜。
以上只是从世间的粗层面上说,从细的层面上,还有许多用心的地方,还有许多佛法。这儿就不一一描述了。
第一次过完堂后,我很欢喜,学了许多东西。
某次,有师兄邀请师父们去家里吃饭,师父们欣然应邀,那次正好我去看师父,那位师兄也邀请我去。
我去了之后,把碗端得很正,背打得笔直,舀汤时,用左手端碗,左手指将筷子勾住,然后平端着放过去舀汤。当时觉得自己做的还很好,没有失水准。谁知吃完饭,下来后,又被批评一顿。一想,批评得在理,人家师兄是请师父他们吃饭,搭着请我吃饭,我一本正经的像过堂一样吃,让主人不自觉的就很拘束了,而且吃完饭不知道去帮着洗完,吃饭时不知道让一下座等等。
说实在的,我个人感觉,自己以前小时候,家教还可以的,但是经历这三次事情,也反思许多。
一是自己幼时受到的家庭教育,还是有不足处。
二是一些教育,当时只是记得一个理,没把它落实到实际中。
三是在社会工作中没有活学活用。
四是溺爱,在农村有保留一种规矩,那就是正对堂屋大门的位置,叫“上八位”,是给老辈子坐的,然而我们这些小孩子,都喜欢去“霸上八位”。老辈子们疼啊,就等我们霸,还夸:“你还得行呢,知道霸上八位”。有时吃饭时挑肥拣瘦,非但不被说反而还被夸:“这孩子机灵,会挑好的吃”等等
五是最重要的一条——没有替他人着想,也没有严格要求自己。
这些事情,还要师父们来指点,有时很觉得羞愧。但是放眼周围,许多人也有这些问题,却没有人指点,或者根本不听他人指点,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记得吃饭时,有一次,这位师父讲到了他的家庭教育,以及他母亲如何万般不舍他出家,当他真决定出家后,他母亲又是怎么万般支持他出家的事。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想出家,于是找到了我。而他的父母不想他出家,也找到了我。
这小孩说是小孩也不小了,已经十八岁了,小孩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到高中就不想读书了。小孩喜欢学佛,喜欢绘画、写作、音乐等等,不喜欢的就是读书。开始我以为小孩是因为厌学而逃避,才想出家,后来与他聊天,知道他的志向就是弘扬佛法,而且他对佛法的道理比许多人都精通,我考了他不少知识,他都一一道来,他抄写的佛经字迹工整、绘画的花鸟笔法细腻,一切都如同璞玉般。在他眼里,父母不懂佛法,以为佛法就是迷信和逃避,所以不支持他,还说他有抑郁症、强迫症,说他心智不健全,像五六岁的孩子。
我又问了他父母几个问题,父母离异了,父亲几乎不管他,母亲一个人带着他。父母都不想他在家里呆着,就强迫他上学,不上就打他,凶他。他降了两年级,还在读高二,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然而,一个不想读书的人,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又怎么读得进去呢?
私下我问这个小孩,父母对他怎样,他说父母经常打他。我只有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对小孩讲:“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要体谅父母。”同时也对他的父母讲:“不能用武力,你们觉得是为他好,未必真的为他好。你们说他有强迫症,正是你们强迫他上学啊,已经成这样了,还强迫,难道没有看《如懿传》里富察皇后因学习逼死儿子的事吗?”
他老爸说:“其实我是不管他的,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出家我不反对,但是我觉得他应该把高中读完,有了本事,再出去。”
我问:“以他现在的样子,你认为他高中能毕业吗?即便毕业,又增长什么本事呢?还不如先去道场看看,如果不适合,也打消了他出家的念头。好塌下心学习或者找工作。如果适合,出家是长本事锻炼人的,我遇见不少人,在寺院里一段时间,都长本事了。所谓小孩心智不成熟,其实正是小孩的可贵之处,看看与他同年龄段的人,所谓的心智成熟要么是被催永元说的“聪明伶俐进去,呆若木鸡出来”,要么是学了许多人情世故甚至坑蒙拐骗偷等。
而所谓的不成熟却如同一块玉石原石,需要大师去精雕细琢,翡翠白菜的原石在大师的手中雕成传世真宝,在普通人眼里却是一块杂石,与小孩同年龄段的那些所谓心智成熟的人,就如同已经被加工成地板砖、堡坎石的石头,然而你家小孩不是那种普通石头,很难加工成地板砖、堡坎石。小孩的病根本不是病,而是你们把他当普通人,看见他与普通人不同就说他有病。那样的话,丑小鸭在鸭群里时,也会被说成是病鸭。
反过来说,如果说出家了,他那些兴趣都能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寺院里的画栋雕梁与绘画有关,还有菩萨画像等等
寺院里的功课法器与音乐有关,讲究音、腔、调、板、眼等。更不说历史文化、书法、计算机等等了。在这种情况下完全能圆他的各种兴趣爱好。关键是有师父手把手的带着教,比学校上大课,泥鳅黄鳝扯一样长好得多,师父教人能根据你的根器和特点来教,学校教人以分数为目的,以大多数人的进度为进度,你听不进了,学不走了,不会管你的。
又对他母亲说:“他如果出家了,其实对你,也是一种解脱。你拖着病体,强迫他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对你对他都是一种煎熬。他如果出家了,你能够省出心力和经济来照顾自己。同时孩子出家了,你是他母亲的这个事实是不变的。你也可以去探望他,甚至你如果没别的事,也可以在寺院附近住下来。你要面对孩子大了就要独立的事实,不管他出家不出家,他大了,找了工作,不可能永远在你身边。你要做的就是支持他,到他身边去。人家爱情歌词里不是唱吗:“很爱很爱你 所以愿意舍得让你 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你对儿子的爱,难道还输给这种爱吗?
最后我也劝这小孩:“既然父母不同意,你就先把高中读完吧。”他的父母满口答应说:“对,你高中毕业,就让你去出家。”那小孩说:“你们经常骗我,还当我是三岁小孩,等我毕业了,又会说找了工作就出家等等,就是想拖住我。”他的家长已经开始吵他,凶他了。那小孩看着我,说:“我回去后,我妈会把我关起来,搜走我的身份证和手机,强迫我去上学,强迫我去看心理专家,心理专家又会按父母的想法和常人的想法来强迫我去学校。”我从他的眼神,看到他的绝望与求助,看到无辜与愤怒,也看到他的选择与追求不被人了解的孤独。想起十一岁的玄奘法师,说出:“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誓言并为之行道一生的事。
我毕竟与他只是萍水相逢,我毕竟只是一个在家学佛的人。我只有告诉他:“你已经十八岁了,是成年人了,要对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至今,我没有再接到他的信息。历史上,不缺把和氏璧当石头的人。现在一些自私自利的父母们,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名,各种毁孩子,且不说出家这种事,就是其他什么兴趣爱好,往往也剥夺,小孩如果想当科学家,嫌太苦、想当艺术家,嫌太污,想当医生,嫌太脏等等,只想小孩当自己的小幺儿,最好天天搂在怀里。困住了小孩,也困住了自己。
我们这代人,许多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的上一辈,未必就教育好了我们,我们再上面几辈,历经“十年浩劫”,历经战乱,于是许多好的文化习惯,好的教育方式没传下来。没传下来,就以为中国的教育不行。盲目的去搬外面的教育方式。我上中学时,学校进行封闭式教育,女生剪短发,男生寸头,统一穿校服。那时候觉得新颖、现代,时隔这么多年,同学们相聚时,却都抱怨。当我看到其他地方现在纷纷效仿这种方式时,真是莫名的悲哀。
中国的文化与传统,许多经清末的历次战争、动运、等遗失殆尽,而现在的我们,往往凭现在的见识,就否认了传统教育、家庭教育,而盲目迷信外部的一些方法。还好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在有的地方,还是传下来了。
美国有一部片子叫做《等待超人》里面也说了美国的教育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我国也很普遍。
当然,比起儿童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教育,自己都是一个小孩或者巨婴,如何教育别人?
写着写着跑题了,从饭桌聊到课桌,好吧,结尾。
桌者
平台也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