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文化之笔绘就新时代中国画
泱泱中华,辉煌文化;神州浩土,浩瀚青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是前人在改造自然和自我过程中凝聚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结晶,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要用好文化之笔,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动人画卷。
一、发挥文化之笔的“塑造”之用,勾勒“皎如玉树临风前”的中国风骨。作为一种群体所共同认可、遵循的行为规范,文化具有教化人类行为的作用。无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韧不拔精神,还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宽广气度,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精神,都以古诗词为载体,流传后世,刻进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塑造出高风峻节的中国风骨。面对西方文化、网络社会、享乐主义等冲击,必须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重要抓手,强宣传、重教育,涵育时代新人,不断勾勒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二、发挥文化之笔的“收拢”之用,画出“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最大同心圆。凝心聚力,文化为先。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凝聚,而凝聚社会力量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源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缺少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一盘散沙,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创新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提升文化认同感,以文化为纽带,凝聚人心和共识,携手共画同心圆,共筑中国梦。
三、发挥文化之笔的“点睛”之用,绘制“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经济发展新蓝图。近年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模式不断为旅游业“赋能”,打造旅游新名片,催生经济增长新动能,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云南旅游业“四季如春”;淄博烧烤文化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新引擎;“天水麻辣烫”带动甘肃省文旅市场“热辣滚烫”。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面对经济下行的三重压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文旅产业增彩赋能,擘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时代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必须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努力实现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绘就“舒天昭晖,磅礴东方”的壮美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