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人总是在读书、看世界的时候,看到一些文字、听到一些话,心灵深处受到触动。
还记得2月中旬,盼了好久的书终于到了,打开就开始读《心安即是归处》。遇到孩子开学前,忙忙乱乱的要帮助一起完成各类手工作业,将《天真生活》一起穿插着读,3月11日,读完了《心安即是归处》。很久没有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读完一本书,合上书感觉酣畅淋漓,颇有成就感。
全书收录了63篇散文。分了七个部分“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有福读书,可慰平生”“纵浪大化,不忧不惧”“行于天地,再遇自己”“当下即是生活”“灵魂独立,不畏孤寂”“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我的人生信条:真实”。
初读《心安即是归处》,每一篇读起来像大白话,却说着最朴素的道理,整个人都乐观积极了起来。
在书里感受先生的“真实”,《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里写到“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他到了老年一直追求做真实的自己,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字不再做粉饰,他认为那是真实的当下。“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先生老年之作更加显著,“以上就是我的‘夫子自道’,‘道’得准确与否,不敢说。但是‘道’的都是真话。”一个做学问的人,难免会有文人的酸腐之气,从先生身上我觉得要学会真实。自问是相对真实的人,时常看到过去的自己的文字感觉幼稚,有意回避。
在书里感受先生的“达观”。《不完满才是人生》“灾难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刚刚生病的时候,我觉得以后要好好爱自己,也要学会工作标准低一点,量力而行,甚至偶尔也可以偷个懒。当身体渐渐恢复,回到工作岗位,单单坐一天都觉得疲倦,我就心生为惧,立志自己千万不可劳累。三个月后,突然有一天感觉身体充满了力量,观察了几天,确实精气神回来了很多,我又觉得我要量力而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一切越来越好。我的心态在悄然变化,我发掘自己工作的时候全神贯注,神清气爽,内心深处大概还是不想就那么多颓废、躺平,希望自己还是曾经的那个自己,能做点事情,能做成点事情。
在书里感受先生的“细腻情感”,先生对于他的猫、咪咪的喜爱、还养下了咪咪二世。对于“马缨花”“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上面铁皮上雨点和檐溜敲打得叮叮当当,宛如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声”诠释他对雨声的情有独钟”。这些细腻的描写既是当下他的抒怀,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源自于对细腻的情感,源自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发现美的心。
在书的最后,季羡林先生谦虚的讲,“要说在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我一生不可懈怠。”读到这句话,感觉好温暖。我是很有自知之明,自觉愚钝,学习起来比较慢,但却深信一天学一点,总会越来越好,在我的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勤奋与坚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心生慰聊,希望继续坚持吧。
这本书营养丰富,第一遍读到的可能仅仅是皮毛而已。相期以书,我想未来还会读几遍。
2024年3月15日
(明日见,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