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屋顶还没擦。”
听到这个声音后,我回头看到一个小姑娘正拿着毛巾,一跳一跳地擦屋顶。由于屋顶太高,跳起来也只是擦到屋檐。
此时,我们在整理、照顾芭学园的院子。整理院落是我们今年春耕课程里新增的一个课程,主要是培养孩子爱护环境,提升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
而和我说话的这个姑娘叫东东,她们组认领的工作是清理小木屋(一个小团队,地主带领农民)。听到东东的求助声,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机,因为这个过程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组负责的小屋子除了房顶其他地方都清理完毕了)
当东东发现我注意到她时,她又说
“那边的屋顶还没有清理。”
“哦,我看到了”
我一边回应东东一边看他们组其他成员,我发现这个声音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他人还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我说:
“你可以跟地主(队长)说一下,屋顶还没有清理。”
但地主说:“那屋顶太高了,够不到。”
这时,我感觉是时候讨论如何清理屋顶了,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地主和其他农民的注意。这时,我告诉地主,现在我们遇到问题了,需要我们一起想办法。这时,地主和农民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这个问题上。当把他们聚集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开始试着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们刚坐下,沛沛说:“我们几个轮流想办法,如果你的办法大家都同意,才能通过,龙龙你先来。”
龙龙说:“我们把这个屋子移开再擦。”
这时,六六反驳说:“不行,小木屋被固定到这里了,移不动。”
“那六六想个办法。”
“我还没想好”
“那沛沛。”
“我们可以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去擦。”
沛沛开心的边比划边说。
“那也不行,这样会把别人踩坏的”六六说。
东东说“我们可以站在凳子上擦。”
我听了刚想开心的表示赞同,就听到妞妞说:
“这也不行,我们现在找不到凳子。”
看到孩子们七嘴八舌的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不得不佩服芭学园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这时,我意识到需要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可行。因为孩子是通过大量的直接经验和感受才能更好的获得新的对事物的认知。
这时,我对他们说:“我刚才听到你们出了很多主意,我觉的你们想出来的主意不错,我们来一个一个的试试吧,不然怎么知道我们出的主意好不好呢?”我的提议得到 了大家的认同,
“那就从第一个移动木屋开始吧。”说完,我们一起推木屋。推了一会儿发现木屋没有丝毫移动。这时开始反思(讨论木屋为什么没有移动?)。
沛沛说:“你看这有钉子把它钉住了。”
“哦,是的,我也发现了,看来沛沛说的是对的,那我们试试第二种方法。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肩上。”
“谁站在谁的肩上呢?”
“让六六站在我肩上。”
“那你可以试一试” 这个主意固然好,但如果下面的是一个孩子,这肯定是不可取。所以我就在旁边观察,并随时准备帮助。
这时,六六说:“我怕我压倒你”听到这里我就长舒一口气,看来孩子还是有基础的判断力的。听到这句话,沛沛犹豫了。
这时六六突然对我说:“我想到一个主意,小玲,你是大人,你可以抱着我,我来清理。”此时,沛沛也开心的说:“嗯嗯”
此时我转向东东说:“那你想的办法呢?”刚问完,东东一溜烟儿地跑了,边跑边说:“我去搬凳子。”凳子的问题也被东东自己解决了。
在我抱着六六擦屋顶时,东东、龙龙各搬了一个凳子,摞到一起。他们开开心心的爬上去,把屋顶擦的干干净净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孩子在擦屋顶时,脸上都充满了幸福、成就感。因为这是他们一起想办法克服了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出任何的主意,也没有否定任何的想法。
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我们不要着急帮着他把困难解决,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在行动中,自己去验证办法的可行性,验证不成功,会自然想办法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还会担心自己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她遇到困难时有你陪着她,她成长起来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了这份信心你还害怕孩子不能面对百变的社会吗?
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他们不是trouble maker(麻烦的制造者),而是trouble solver(麻烦的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