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前借了《聊斋志异》来,准备让轩哥儿领略一下古典短篇小说巅峰之作的风采,我翻看之后,却决定弃之,觉得并非书中前言宣讲的老少皆宜,其中总有些不合时宜的荒唐和糟粕,不知道是译本的问题,还是一个母亲的敏感。
我读《聊斋》是在小学二年级。那时候可供阅读的书籍很少,也没有钱去租、买来看,总是辗转着好不容易觅得一本书,不论好坏,如获至宝。根本没有什么少儿读物,全是成年人看的书,臂如《聊斋》。
那时候的《聊斋》总是厚厚的一本,大约四五百页。译成白话的故事迂回曲折,引人入胜。《小翠》《席方平》《翩翩》《聂小倩》等故事至今仍记得,席方平为父申冤的不屈不挠;翩翩为夫君儿郎采白云做棉袄的温馨唯美;小翠对浪荡子的容忍与舍弃.......在我当年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的都是美好,从未觉得有不堪的情节。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女生上课看《聊斋志异》,被班主任发现当众一顿臭骂:你不要看疯了去路上拦人。她涨红了脸,低着头一言不发。当年有的学生上学晚,我们的年龄差最大的有五六岁,她当时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女,懂得了一些事,所以极其难堪。而我,却委实想不明白,为什么看了《聊斋》会发疯,甚至荒谬到会去街上拦人。
我少时看了各种版本的《聊斋》,从未觉得血腥、恐怖和淫逸,然而我读这个版本,却读出了不爽来。《巧娘》《莲香》讲的都是两女侍奉一夫;《画皮》《林四娘》都是使君有妇,而再觅佳人;《陆判》也是血淋淋地换取他人之物......我猜想因为小时候单纯,对于故事情节有一种理所当然的轻信,所以读不出字面以外的成分来。就如少女时代读了那么多琼瑶的小说,前不久见人声讨琼瑶奶奶三观不正,一直宣扬小三文化,才惊觉,那么多年,竟然没有读懂她的任何一本书。只以为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不曾想里面的混乱关系早就百转千回,三角、四角恋爱遍地开花。
突然就懂了当年老师和父母的百般阻挠看课外书了,就如同我现时给轩哥儿择书总要先过目一遍,生怕一些不好的书籍影响到他的价值观的形成。民间故事中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男未娶,女未嫁,宣扬的是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与许仙》等等。《聊斋》中很多故事都写男人三妻四妾,男子见到美人儿便心生爱慕,挪不开脚,欲据为己有,纵然有时代的局限性,然而其中随便的男女关系屡屡可见。倘是文言文还可以细品一下古文的风韵,而此版白话文版本实在乏善可陈,不擅甄别的孩子不读也罢。
关于描述爱情的小说,轩哥儿读了《傲慢与偏见》《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未读完,可能保尔和冬妮娅关系的转换让他凌乱,直呼看不懂,便建议先放下,以后再说),似乎也未见他有微词。但是有明显历史局限性的书籍还是等他大一些再读罢。纵然是经典,不是对的时间,读了也未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