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第二篇文,不知不觉又间隔了4个月。
公司下午组织活动,读书会。感觉不错,来参与的都是自愿的人,没有谁是被逼迫的,氛围轻松。温习了思维导图,再做了DISC测试,记不得前些年测的结果了,总之"I"依然是第一位,到底是个感性优先的人。
各自上台分享书籍,自己也上去讲了讲,推荐的是庆山散文集《镜湖》,作为对我人生影响极大的女作家,改名庆山的安妮宝贝,无疑是我最需感激的陌生人。正是因为她的文字,让我在成长的过程慢慢由浮躁变得简单,更多专注自我与内在,这么些年,也算不忘初心。为同事们阅读了摘录的句子,简单的分享过后,自己对其中含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分享确是效益最大的事。回归座位后,脑海里突地就冒出今天的主题,阅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想起今天课上说,阅读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带着目的去阅读,在读的过程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答案,此为功利式阅读‘;另一种阅读则是不带目的,喜欢什么看什么,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算是一种精神体验,此为闲散式阅读。不禁反思自己,平时读书的过程,到底哪一种居多?想来想去,发现似乎是既不功利,也不闲散,阅读经管趋势类书籍时,总会用导图软件做一大堆详细的笔记,却似乎很难用到实处;读庆山的《镜湖》一类时,又总想挖掘出什么深刻的东西来,于是乎大量的摘录,到头来反倒把阅读变成了一项工作。两种方式似乎都没用对,于是这么些年书读下来,似乎并没实质性收获太多。正如晚上看新闻时一名路人说的,感觉看了都记不住呀~ 想来自己,也是这么个尴尬的境地。
那,怎样算有意义的阅读呢?个人觉得还是得按那两类来分。一为功利式,二为闲散式。面对功利式的阅读时,就应真正带着一个目的去读,比如一本管理类的书,读之前就一定要想好,我看这本书目的是什么呢?是要学到一个概念?一种方法?还是一种思维?目的不明确,读多少都是白瞎。而一旦有了目的,读的过程就一定要把目的实现,实现后呢,下一步就是输出,无论是说出来还是写出来,不分享,不输出,学到的仍不是你的。一旦转变为用这种方式去阅读,效果相信立马就能事半功倍,最关键是真正有所收获,不是无故勤奋。
至于闲散式的阅读,个人认为需要点仪式感。所谓仪式感,核心就是不要利用碎片时间,碎片时间读点公众号和咨讯挺好,读书看文,还是应有个专门的时间。不说要沐浴焚香,至少也要坐于灯下,静音手机,安静地花些心思沉浸于文字中的精神世界,这才算是有仪式感。如果说没有这个空间条件,也可以选择去到书店,总之是要有一个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这样才是比较好的。另外我觉得,闲散式的阅读最好倾向于一些文学类的作品,给带给人精神洗礼的,这样读过之后方能获得心灵的洗涤,让人能更好去面对生活。也算另一种形式的目的了。
闲述了些,算是分享,也算是平常阅读的一点反思。晚上看书,有一篇提到写作,指出不常写的核心是怕自己写得不够有价值,想了想似乎还真有这么点因素,看多了太多的好文,总唯恐自己的内容拿不出手。作者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就是不断的去写,只要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总会有影响力。想当年大学写日记的时候,不也是从枯燥流水到慢慢有金句产生了么,行动起来,短期内有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又有什么关系呢?太功利的去写,自然很难写出什么东西来。说到底,阅读和写作,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下午的分享,让自己意识到,很多脑海里的东西分享出来,不会损失什么,只会更加深自己的信念和印象。那么,以后就还是经常写起来吧,这么一篇文,意识流的敲下字来,也不到一小时,坚持分享,长期下来必定是个双赢的事。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在你心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愿勿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