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忙,瞎忙,纷纷攘攘。这两本书是在休息间隙读完成的,火车、地铁、公交车、地铺。作者很诚恳的写,觉得自己有些怠慢,不应该那样对待朋友。好的书籍要一遍一遍读,每次都是不一样的体验,仅作介绍,尽量不做评论。也有可能自己不识好,跟着别人走了,大家留个心眼,别进了坑。
一友曾告诫,很多东西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活。比如说哲学,比如说《瓦尔登湖》。梭罗,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一生只出版过两本书,虽精雕细刻,却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响,不过随着时间的沉淀,这本书的魅力愈发凸显,果然,光芒永远都掩不住。一八五四年春天,他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座木屋,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写下这本书,一章一个主题,写景处,文笔恬静,优美细致。批判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这种湖畔独居不是什么隐士生涯,而是在有目的的探索人生,批判人生。二十岁的年纪,“人生”这个话题太大,到此。
孤独不等于寂寞,它或许是最自然的本性。人很脆弱,经常需要彼此靠近,只求取暖,似乎很少有人会真正的去感知独处的快乐。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社会形态,几千年的群体意识,一遍遍的解释着我与人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与我,我与宇宙的问题似乎不大搭理,现在还拖着重重的壳,这是挺遗憾的事。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纷繁复杂,每个人都在那个体系中焦灼不安,不断的解释我是谁并建立身份认同。当然,没有人知道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有时候或许连自己本人也分不清。现在还处于互联网发展的最初阶段,之后呢,技术呈现幂级数增长。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样的问题应该会更加突显。我欣喜与技术的发展。但,远远观望。
《群体性孤独》,遇见这本书是在许志远的单向空间。之前读过很多这一类的书,大致翻了翻,承载不起“经典”两个字,不过的确显示了很多趋势,开卷总是有益的。雪莉.特克尔,网络时代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家。与凯文凯利不同,她是信息技术狂热时代的冷静思考者,在人与信息技术相互关系研究领域,属于当之无愧的世界权威,用女性独有的细腻化思维观察着科技与人类的情感关系,通过这本书就可以隐约感知。不过译笔不好,有信息没有味道。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机器人时代”和“网络化生存”,每一个章节的研究观察大多是在高中和大学校园中完成了,场景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在相关主题上,她还在2012年做过一个TED的演讲主题,叫做《保持联系,却依旧孤独》,不妨搜来看看。关于这方面的趋势思考,一直是我自己很感兴趣的方向,乐意的朋友可以一起结伴积累。
《群体性孤独》?群体性应该没有孤独,译成《群体性寂寞》或许更好,愿能做数字时代的瓦尔登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