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昨天早上发生的事情说起。
昨天是周末,早上起床,老二(四岁)一定要妈妈给他刷牙,老婆身体不舒服,我当时空着,她就让老二找我给他刷牙。老二不愿意,就开始哭,老婆也不帮他刷,两个人就这么耗上了。为了这么点事情,老二哭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我给刷的牙。
周中大部分时候,老婆都愿意给他刷牙,即使开始不愿意,最后还是妥协了,因为要赶着去学校,不想浪费时间跟他“对着干”。
做天是周末,有时间让他闹,再加上身体不舒服,睡不好觉,气就不打一处来。
我当时的分析是,要让小朋友听话,关键要树立原则,然后大家都根据原则做,谁都不要顺着个人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可以答应一切要求;心情不好,就怪孩子不懂事。在没有原则的环境下,其实不光孩子,大人也会无所适从。
等老二哭停,我把我的分析和老婆沟通了一下,她觉得很难根据原则行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没有和她深入讨论。
好不容易胡乱让老二吃了点东西,全家出门去买东西,我开车的时候想和她在讨论一下,但是忍住了,觉得可能会引来她的不满。
回家的路上,我还是没有忍住,还怪她平时总是醒了还耗在床上,让老二也养成了赖床的习惯。还说,今天他大闹就是因为不让他继续在床上赖着。
结果也可想而知了,夫妻俩闹了点变扭。还好,老婆通情达理,没有继续生我的气,很快就和解了。
事后我总结了一下,我的分析也许是对的,但是太直接,有点伤人,把责任完全退给对方,让人无法接受。同时,我只提出了问题,没有解决方案,或者说没有渐进式、操作性强的方案。
我的逻辑是这样的,老二一定要妈妈刷牙,是因为想找个理由赖床;而赖床是因为看到妈妈赖床。一定要妈妈帮他刷牙,是因为老婆没有明确的原则,完全凭心情给不给他刷牙。
这个推理完全就是在责怪老婆,说她喜欢睡懒觉,不给孩子做榜样,没有原则,太随性。这种批评,可能很少有人能欣然接受的。
给人提意见是一门艺术。一上来就提出对方的缺点,把造成问题的原因一股脑地都怪在对方身上,即使道理都对,也很难让对方欣然、平静地接受。
《金字塔原理》一书里提到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出观点,让别人对你的观点感兴趣的SCQ法则。S(situation)指背景:在提出不同观点之前,先提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背景信息作为切入点。C(conflict)指冲突:在上面的背景信息下,大家都认同一个存在的冲突。Q(question)指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冲突。
用SCQ法则来提意见,貌似也行。先提出大家都能接受的事实,再提出这个事实背景下的冲突,最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当然,解决方法不能100%希望对方改变,把责任推给对方。至少,一个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一起付出努力的方法,更容易让人接受。
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我原来也喜欢赖床,后来通过学习,知道了注意力的宝贵和育儿育己的道理,现在已经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10点半睡觉,5点半起床),起床就看书。我希望通过我的行为,而不是“谆谆教诲”来影响老婆孩子。可有时候就是很难克制住,一副好为人师的做派,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总是倾向于对他人苛刻,而对自己宽容。遇到问题,总是先推卸责任和寻找替罪羊。真正有修养、高情商、能成大事的人,永远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看到他人的积极贡献。改变自己总比改变他人要容易得多。
有句话说得好,当意识到99%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时,修行才算正式开始;而修行,就是证明剩下的1%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