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义乌绣湖公园内的华川书舍从一大早就热闹非凡,来往进出的宾客络绎不绝。旁边是古朴静默的大安寺塔,门外是精致灵动的绣湖风光,华川书舍以古老的姿态,迎来了一场金晓海花鸟画展。
入内一看,发现书舍从外至内的长廊到内室的墙壁,都挂满了花鸟画、牡丹、兰花、菊花、芭蕉、毛竹、鸽子等等。画风简洁大气,远近透视合理,或浓或淡,古色古香。
金晓海1963年出生于浙江临安,现任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南海紫光阁画院院士、杭州兰亭画院院长等职,师从中国美院花鸟画家陆抑非教授。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收藏。G20峰会举行时,普京等20国国家元首会晤的会客厅墙上那幅醒目的牡丹图,就是出自他手。
当天的画展海现场举行了义卖活动,短短20分钟就募集了10万元善款,款项现场捐赠给了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彩泓基金。
跟着油漆匠师傅美术启蒙
却因为家境选择投笔从戎
金晓海8岁开始学画,“老师”是村子里的油漆匠师傅。
那个年代,家具上都要画上些花卉,图个喜气。所以油漆匠师傅能画一点简单的图案。金晓海觉得有趣,在一旁跟着涂鸦。从这里开始,金晓海尝到了绘画的兴趣点,也自己积累了些基本的绘画技巧。
后来,金晓海感觉油漆匠的绘画水平已经不如自己了,便把父亲的古书翻了出来,照着上面的山水图开始临摹。
绘画的爱好一直在坚持,但金晓海也没敢想着将之变成自己的职业。“家里穷 ,我有四个兄弟,家里欠了1000多元的债,你想想那个年代1000块是什么概念,比现在的1000万还要可怕。”于是,金晓海高一没读完便辍学了,在农村挣工分,一天两毛五分钱。“一天挣这么点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家里的债还完。”于是,有想法的金晓海便决定参军,为自己、为家人谋个出路。
进了部队之后,金晓海开启了自己“许三多”式的成长历程。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把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你勤快领导才能看重你,才能在部队留得下来。”
虽然一门心思想在部队扎下根来,但金晓海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别的战友周末的时候去喝酒,打篮球,我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画画,像一个苦行僧一样。”
金晓海的努力没有被辜负。他的绘画天赋很快得到了领导们的赏识。于是,他只在连队呆了一年,便被调到了机关。从25团,到台州市军分区,再到浙江省军区,他抱着手中的画笔一路耕耘,看着它从救命稻草,长成了参天大树。
专攻花鸟一举扬名
否定自己突破创新
工作中,金晓海的绘画天分用在绘制作战地图上,工作外,他仍然日复一日地琢磨着怎么提升绘画技巧。
1985年,被调到省军区的金晓海,想要拜自己仰慕多时的中国美院花鸟画家陆抑非教授为师。可陆抑非看他这么年轻,没打算收他。可是金晓海不放弃,又发挥了“许三多”式的倔强,每周都去拜访陆抑非一次。面对着金晓海的软磨硬派,陆抑非也惊喜地发现,这个年轻人每次带来的作品都比上个月有进步,于是便收下了他。从这以后,金晓海终于走上了学院派的学画之路。
师从陆抑非之后,老师告诉金晓海,如果想画好画,就不要求全贪多。“太多了你嚼不烂的。”于是,金晓海便听从老师的建议,放弃了人物、山水,开始专攻花鸟。
金晓海笔下的兰竹等花卉自成风貌,出笔有抑有扬,用墨浓淡相宜,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1990年,金晓海的作品《秋夜》被中国美术学院作为示范作品收藏。“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以后中国美院的学生都要学习、临摹你的画,这一个很大的认可。”金晓海说。1992年,他在西泠印社举办了“百米兰花长卷”及花鸟画展。
1995年,金晓海的作品《百丛墨兰长卷》获得“书圣杯”国际银奖(金奖空缺)。这是金晓海拿的第一个国际大奖。他激动得难以言表,就连当时只有三四岁的女儿都感受到父亲的荣誉感而兴奋不已,拿了张纸蹲在地上就说自己也要画画。
金晓海老家村子原来叫吴马村。后来金晓海成名后,又赶上三个村子合并,要重新取名,于是当时的村长直接以金晓海的姓氏命名了村子,将村名改成“金马村”,并邀请金晓海为村里题字。
故事行进到这里,已经完成了一个寒门贵子的蜕变之路。可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远远不够。
“画家的一辈子很清苦的,我50岁之前从没打过牌。”金晓海说,哪怕到现在,他每天也只睡四个小时左右,如果晚上8点睡觉的话,凌晨2点就起来画画了。
“要不断取得进步,就要不断否定自己。如果总是对自己以前的作品很满意的话,那就不会提高了。”
“用古人于新意,以我法造天地”,金晓海在传统画派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大胆突破,创造出一种既蕴涵了深厚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新意的作品。比如当天展出的《古宅春韵》,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雅室内八仙桌上放着一卷古书,青花瓶内一束牡丹,透过窗棂,庭院内几束玉兰竞相怒放。虽然也是牡丹图,但这幅图却完全以水墨画成,古色古香,内暗外明的光影效果,交织成一幅幽静古雅而又生机勃勃的书香门第的画面。
这次画展展出的62幅作品,见证了他一路走来的艺术历程。有从前作的、已经印在画册上的画,有挂在人民大会堂和G20峰会会场的牡丹图的一比一复制画,也有为了这次展览新作的画。比如那幅20米长的《百兰图》,金晓海一夜没睡创作出了主体部分。被誉为“兰花才子”的他,用这幅图向这次画展的参观者们致意。“通过画展的形式,多听听大家的批评,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才能够继续提高。”
数年如一日热心公益
责任感驱使画笔不辍
当天的画展现场,还举行了义卖活动。短短20分钟就募集了10万元善款,款项现场捐赠给了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彩泓基金。
对于公益事业,金晓海一直很上心。汶川地震时,他捐出了50万元 。刚刚过去的“全国助残日”,作为省残联理事的他,拿出自己一幅画进行义卖,所得的65万元全部捐给了省残联。有一次在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个小男孩生了病,需要骨髓移植,可是手术费用还缺六七万。金晓海便立马拿了画出来义卖,给小男孩补足了手术款。
具体捐过多少钱,金晓海自己也算不清了,只是看到需要帮的人就毫不犹豫去帮。“几百万肯定有,我也没算过。我就是觉得我现在有一点能力,就要有责任感,去帮助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生活困境的人。”
责任感,是金晓海一直在强调的词。他回答自己为什么可以数十年如一次坚持苦行僧般的绘画生涯时,答案也是这三个字。这三个字蕴含的,大概有他对中国绘画事业的责任感,对自己的画家生涯的责任感,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这时的他,又回到了那个从从临安吴马村走出来的清寒少年模样,因为想着要帮家里还债而一头扎进未知的远方。
只不过如今的他,比那时多了许多实力与自信。
我们为他的慈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