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6年开始间接接触了心理学,当时的情况是我在各种关系里表现出了很差的处理能力,生活到工作,无助感无孔不入,内心的疲惫让我伤春悲秋,别人一句话都能分分钟将我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杀死好几次,就是现在常说的“玻璃心”. 好在我知道自己出了问题,所以当我看到“心理咨询”这样的字眼时,让我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般的兴奋.再后来,我觉得心理咨询让我活的轻松了很多,我希望女儿以后能健康快乐,而且我知道,只有健康快乐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所以,偶尔我也还是会看看这方面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最近因为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曾老师的关于精神分析的讲座,我发现自己对这个精神分析有了痴迷的程度. 虽然我也知道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我还是忍不住对自己心灵的探索之路开始充满好奇和期待.
其实,笑来老师说的站在资本背后的智慧,在我看来就是资本背后人格的反应. 健全人格的人才能拥有更好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的生活, 而每个人的人格程度又与小时候成长的家庭里父母的关系紧密联系.
我们很小的时候在与父母的关系互动中形成人格的雏形,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重复这种方式. 除非遇到重大事件冲击我们的轨道,让我们发现另外一条路也可以走.所以,说句鸡汤点的话,我们要感谢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人和事.
今天听到“情感隔离”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很震惊,它让我对“父母”这个角色有个更多的认识.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父母爱孩子”这样的观点,但是孩子的表现却不尽相同. 我很好奇这个现象,听完后,大致明白了些原理,分享一下. 举个栗子,对待同样的孩子学习的问题,不同的父母反应是不同的,我们主要看“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这类父母的心理. 当我们的父母不停的要求,询问关于学习的问题,我们内心会觉得跟父母有距离,他们和自己很远. 因为上学的是我们,学知识的是我们,但是父母比我们还上心,父母不关心我们是否喜欢学习,是否讨厌学习,而要求我们必须好好学习. 首先,这是一种界线不清楚的问题. 父母分不清孩子和自己的界限. 把孩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比较依赖别人,甚至容易被别人一句话伤的很深,因为他会把别人当成自己,分不清别人说的仅仅是别人认为的而已.
当然,另外你可能会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家长要有监护的义务,有引导他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义务,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孩子在未离开家庭之前,主要工作是学习,父母以一种权威,监工的角色出现,其内心是很爱孩子的表现,因为他们的爱太浓烈,怕吞噬孩子,也怕孩子长大离开自己后自己被这种爱吞噬,所以,用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强调学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这样的情感隔离的方式将爱稀释,如果孩子在学习这方面做不好,那孩子就需要父母在这方面监督.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父母不停的要求孩子学习好,潜意识就是希望孩子学习不好,这样父母就能满足爱孩子的需求. 这也许是“有心栽树树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个栗子吧.
而当我听到说“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孩子更独立,更分离”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女儿,我心里很悲伤. 我也好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要看很多文章,不停学习怎么当好父母的原因,可能我潜意识里觉得我不够好的话,她有什么问题就会找别人,会离开我,我害怕这种感觉,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所以为了控制她,拥有她,我不停的学习. 人的心里真的好奇妙,而当个好父母,真的需要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
想要拥有健康的人格,其实很简单. 和自己佩服的人多接触,做做心里咨询. 这些都会有帮助. 以后我们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