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电影《河边的错误》上线了。这电影听起来名字挺文艺,原作方更是以幽默和平易近人在网络上火起来/的余华老师。
看了简介,是侦探片,看了几分钟,嗯,是侦探片。
看到结尾,嗯?
我看的这一场,影片结束后没人走。坚持不屏摄、不玩手机的网友,结局后好多都掏出了手机。
——都在上网查解说,不查明白的话,那是相当难受!
这些迷惑,官博都看在眼里,还顺势发起了“河边的错误解读大赛”。
我带着上帝视角,觉得宏和玲有问题,许亮有问题,小男孩他爸有问题;所长一心求稳有问题,徒弟吊儿郎当有问题,妻子孕期身体不好心理可能也有问题……
结果到了最后,电影和解读的网友告诉我,其实是“我”有问题。
我瞪着眼睛带着脑子,看到疯子拿刀用左手,看到宝宝洗澡时水里的毛巾图案像病号服一样,看到不少我以为是线索的细节,怀疑了好多人。
然后结局告诉我:凶手就是疯子。
原来电影的主题,在宣传海报上就已经展示出来了。
没有答案。
网友解释的很多内容我都看进去了,因此我不会再写什么,我写的东西也只是我读到东西的汇编。
当然Mediator人格大爆发的时候我在想,它会不会也有一个批判某种现象的用意,就是当一个悲剧事件发生时,所有陌生人都在自顾自地解析事件,显示自己事后诸葛的智慧,却没人看得到被悲剧折磨的人。这些人最终会在持续的折磨下消失。
身边谁离婚了,第一反应就是他俩谁的性格有问题,啧,反正我当初就不看好。欠债了,咳,谁让你不考个编制,偏得创业。认识的人尚且会被解读,网络上就更不用说了(不小心扫射到某乎、某浪微博、someday头条的很多用户,致歉)。
扯远了。我其实也不具备解析这部电影的条件,因为我极少看这种类型,而且我没看过原著。如果真要问《河边的错误》观影前需要准备什么,那么读原著不失为一种选择。
因为我们还是能读下荒诞文学的,只是还不习惯坐在电影院里看荒诞文学。如果你看到网上的吐槽更好奇了,买票看看也妨,都是成年人,哪有什么适合看不适合看的,又不是那种坐着只剩浪费时间的大烂片;没有什么是完全契合观众的,若能看到优秀的地方或者挑出了毛病,都算一种收获。
那就带着吃瓜的心情去看看吧~要真觉得无聊了,就捧杯饮料喝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