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时称应天)称帝,国号洪武,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明显能看出应景之意。众所周知,南京虽为六朝古都,但这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王朝,所以,朱元璋心里是不情愿定都于此的。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从此困扰了他将近30年,直到他溘然离开这个人世,还是没能解决定都何处的问题。
1369年八月,平定陕西后,朱元璋召集大臣研究定都之事,大臣们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提议的地点主要有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京等地,可是要命的是这些大臣们都很有个性,都很坚持自己的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定都一事只能暂时搁浅。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到了洪武七年(1374年),满朝文武对于定都的意见还是不能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将自己的老家临濠改名为凤阳,要在这里建中都。
为什么是“中都”?是因为朱元璋借鉴了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中间建一个都城,即“中都”,“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因此,在明朝建国之初,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和中都(凤阳)并存的情况。
由于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在此建中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显而易见是朱皇帝的挟私之举,想要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罢了,但也正因为此,面对皇上大人这么异想天开的做法,除了一个人之外,群臣都不敢再谈什么坚持,提什么反对。
坚决反对的人是刘伯温,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但是,虽然他有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功,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一次,他的反对却没能奏效,1369年九月,“中都”的建设,按照既定的节奏浩浩荡荡地启动了。
然而,在大兴土木六年之后,在动用了全国的巨大物资,调集了百万匠役,耗尽了难以计算的钱财之后,在朱皇帝本人回乡省亲还住在已建成的“皇城内兴福宫”之后,在大功告成之际,朱元璋突然下令罢建中都,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令人难以置信,难以接受。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朱元璋下如此大的决心罢建,使中都城从此成为一座“废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