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相识真的离不开缘分。对于徐明主任的初步印象,是从假期间观看他录制的的关于学校规划ABC的视频开始的。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文化的提炼、学校规划的制定步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的印象。
今年10月18日,以专家组的组长身份来我校指导“六盘名校”的创建工作。从他务实的工作态度、清晰的理论指导、雄厚的知识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饱满的精神状态,让我对他产生更加的崇拜之情。利用活动间隙的休息时间,我主动申请添加了徐明老师的微信。从他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他的一本正在进行第七次印刷的一本书——《思维影响教育》,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多少年了,特别是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为什么不少地区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是“换汤不换药”?究其原因,除了最重要的教育评价机制的完善还没有落到实处之外,还有主观的教育者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没有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网购,我花了近六十元钱,获得了这本与我有着相同思考和感受的书,我认真的阅读起来,每读一篇,我都会在书后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理解、感悟或启迪。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读了38篇,对我的教育思维影响不小。下面,我就依次将读书的感悟通过简要文字作以记录。
第一辑 什么是好的课堂
1.可否让孩子在课堂上“撒点欢儿”?(p3-4)
作者观点:1.课堂毕竟是学习知识、训练思维、涵养生命的地方。热闹或许是学习的一种状态,而宁静则更应该是学习的一种常态。2.形式主义的作秀和真正的好课堂之间,差着一段很微妙的距离,叫动静相宜。
感悟:需“撒欢儿”,更需要安静。没有什么样的课堂是完全满意的课堂,但至少要能动静相宜,要有思维的点燃,沉浸式的思考。
2.谁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喜欢一棵树?(p5-6)
作者观点:课堂教学充满风险,像已有的预设追问,向深度的反思漫溯,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所有参与者也就会越来越幸福……
感悟:提问问题的设计,尽可能开放。提问不仅仅是寻求答案,更重要的实际发求知欲、好奇心,训练发散思维,、审辩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提问就失去了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功能。
3.弱水三千,该取哪一瓢?(p7-8)
作者观点:所谓的教育即生活,在当下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依然要通过学科的学和整合来达成。没有学科基础的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整合的学科学习就成了闭门造车。
感悟:守住基础底线,发挥自身潜能,整合不同方法,相向而行。
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言,我个人认为:“发挥自身优势”的确很重要。
4.不叫任何一节课虚度(p9-10)
作者观点:1.学生的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哲学家将其总结为两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和完善自我。教育专家有对此进行深加工,把认识世界具体化为“认知、理解、解释”,把盖子世界和自我具化为“链接、建构、创造”。如此来说,学习必然呈现出两个过程:一是传统的输入和消化的过程,突出的是“认知、理解、解释”‘二是新型的生长和创造的过程,更多的突出的是“链接、建构、创造”。2.如何把握当下课堂学习的尺度呢?我以为可以有“六字诀”:听(听得进)、弄(弄得懂)、记(记得住)、展(展得开)、用(用得上)、乐(乐得了)。
感悟:课堂革命,必须辩证对待,不断更新与完善理念、意识与追求,与科技、时代、社会进行真实链接,解决人的生命成长的疑惑与焦虑,促成人一生的幸福与意义。至于细节,可以学习,也可以自己琢磨,出新招、实招。
5.口若悬河与惜词如金(p11-12)
作者观点:对于一线教师,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的临界点在哪儿呢?一是看为谁讲;二是看讲什么问题;三是看怎么讲。
感悟:多讲与少讲,要因课因时因人具体对待,不可一概而论。
6.可否让学生再做一遍?(p13)
作者观点:所谓优秀并不一定总是得第一,而是能够做到把一节课上好,上的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好课,不过是让那些做错了题目的学生再做一遍……
感悟:“再做一遍”给出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否真需要“再做一遍”我个人认为还得商榷。
7.合作学习会助长学生开小差吗?(p14)
作者观点:开小差本质上并不完全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而是跟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关,尤其与学生注意的持续性有关。解决开小差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情境的营造、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问题意识的推动。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教师,而不是在于某一学习模式。
感悟:助长不助长,只在个别人的观念里和行为上。我们不能因噎而废食。
8.疏忽的岂止是概念(p15)
作者观点:基本概念被忽视的背后,是对课堂建设思维的重新考量……
感悟:对于不知晓这节课的读者,还是有点云里雾里!当一篇自己清楚的不能再清楚的文字呈现到读者面前,还需要考虑文字的前因和后果部分,而不能直接阐述观点。这样会让人陷入丈二和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