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 语
字| 1997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不同的形象出现,TA可能是自卑的、委屈的、孤独的、无助的,也可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不安全感,又或者在人生重要时刻,内心当中总会出现“我不行、我不配、我不好”的声音。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不管表面看上去如何,总会在夜深人静的安全空间,卸下一身疲惫,把那个内在小孩放出来,这个时候TA能够真实地做自己。
事实上,我们所受的种种情绪困扰,大多源自幼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内在小孩因为受伤而感到害怕,TA需要被疗愈,而疗愈的前提是“被看见”。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作者施琪嘉,知名心理学家,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基于20多年的从业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需要、情绪及价值信念,提出“看见-共情-改变”系统性解决方案。
看见
内在小孩受伤的原因在于需求没有被满足。小孩子从出生起,对世界的认识是缺乏安全感的,于是用哭闹的方式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这个时候,如果TA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TA就会觉得比较安心,安全感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无条件满足孩子,这并不是溺爱,而是迎合孩子当时的心理状态,满足的正是内在小孩提出的种种要求。
内在小孩的健康成长,需要足够的信任、接纳,以及足够的爱。
相反,如果在孩子提出诉求的时候,常常被忽视,或者担心过度给予而不加理会,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孩,其内在小孩可能会朝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糟糕的内在小孩”
这种“糟糕”是双向的,因为TA的内心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友好的,因此会变得“麻烦”,可能常常生病、喜欢哭泣,总之会带来“麻烦”的事情,对于照顾TA的人来说比较耗费心力。
“安静的内在小孩”
看起来安安静静,不吵不闹,特别“听话”,可能这是一部分家长期望看到的样子,觉得这样的小孩很好啊,可是,在小孩的心理TA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了,TA喜欢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喜欢与人交往,会变得孤僻。
一个孩子内在的好和坏取决于他的感受。
如果你在孩子早期能允许自己被孩子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孩子长大以后,当你年老时,他就会对你充满感情。
在这一部分,书中详细讲述了内在小孩的5种需求,“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以及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所造成的“伤痛感”、“孤独感”、“自卑感”、“紧张感”、“委屈感”。
被看见,当你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便会相信世间有爱,从而回报他人待之以爱。
共情
如果说“看见”是需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共情”则是要知道给予的是不是应对孩子的需求。
书中有个特别好的故事,两三岁的孩子在沙坑旁爬楼梯,3种不同类型的妈妈给出3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看到孩子爬楼梯,马上过去把孩子抱走,说这个太危险,不能爬。这个妈妈会紧盯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让孩子越雷池一步,是过度敏感的妈妈。
第二种,孩子已经快爬到顶了,要摔下来了,她还在旁边跟别人聊天,根本没注意到孩子的情况,这是疏远的妈妈。
第三种,看到孩子往上爬,边跟别人讲话,边用余光看着孩子。爬到一定高度,她就过去扶着孩子,并鼓励孩子继续,这就是恰当的方式。
很多时候,家长习惯把给予当作付出,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然而当结果未达预期,便觉得孩子无情,可是,爱是感受,不是语言,只有当对方感受到爱,才会相信你是爱他的。
孩子哭闹是想要上厕所,可是你以为孩子渴了,还要给TA猛灌水,你觉得你是爱他的,可孩子也不理解妈妈为什么害我,这就是共情的偏差。
书中这一部分,列举了内在小孩的5种情绪,情绪不应该被压抑,要被释放出来。
“共情”是建立在理解上的回应,以对方想要的方式去给予。
改变
如果你的成长环境中让你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了,那么你真的是个幸运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错失了太多的需求,如今我们已经长大,那个内在小孩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内在小孩会产生特定的情绪,这与我们早年经历有关,但我们更要问一句“怎么办”,要对现在和未来负责,过去的经历无法扭转,疗愈的过程在于自我改变。
恐惧的内在小孩,导致我们动不动就焦虑,我们对未发生的事感到焦虑,甚至对想象中的事倍感恐惧。
羞耻的内在小孩,让我们总感觉自己很丢脸,我们缺乏自信,不敢反抗冲突,缺乏自我防御,甚至表现为低自尊,以及低自我价值感。
失落的内在小孩,让我们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因此我们害怕依恋关系,害怕发展亲密关系,甚至主动制造抛弃与被抛弃。
书中这部分讲述了5种价值信念,被摧毁的价值信念,也可以通过自我来重塑。
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让我们不断地看见、理解、疗愈,通过感知看见完整的自我,通过接纳理解过去的自我,通过疗愈发展全新的自我。
这是一门深度成长课,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成长,我们才能在完整的自我中,找到真实的快乐。面对问题,我们永远都是有选择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