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过中秋节,年年都知中秋节吃月饼,但了解月饼的来历吗?双节前,社区组织大家做月饼活动,对于动手能力极差的我,积极参与其中。开始动手做月饼前,主持人先科普了一下关于月饼的起源(其前身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胡饼,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发展改造,最终形成了今天吃的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与和谐),月饼名字的来源(由杨贵妃起的,觉得胡饼不好听,抬头看到月亮,然后就说叫月饼吧),以及月饼的派系(历经千年演变形成广式、京式、苏式、滇式等地域流派)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这些尤其是前两个还真是不大清楚。后来百度,发现说法不一,不论怎样,都是增添节日氛围与乐趣。不论月饼的种类有多少,还是家乡的味道最好吃。这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论走到哪里,你身体都会提醒你,小时候的味道最养人、也最宜人、最和会胃口。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团聚在一起共享亲情的日子,也是增强情感链接的日子。小时候眼巴巴地盼着各种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因为嘴馋,想吃点平时吃不到的好吃食,如粽子、月饼、各种肉食。如今,物质极大的丰富,且交通格外的发达,尤其是快递业的迅猛发展,比如你想吃什么派系的月饼,网上下单,基本上全国三天包邮到家。美食不再有地域限制,人们更不会因为吃不到想吃的而期待着节日的到来。如今吃食上已是极大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赏月和吟诗似乎是现代人的奢侈品,人们匆忙奔波的脚步很少能为月亮停留,城市里的长大的孩子或许都忘记月亮的存在,因为城里夜晚的闪亮霓虹灯挡住了月亮的光芒,走夜路不再需要月光帮忙。赏月与吟诗更符合古代人的生活,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没有网络可以畅游,所以,他们更有诗情画意的细胞,有闲情逸致的好心情,以《红楼梦》为例,不论是贾雨村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还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夜景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都传递出人们内在的真实情感和当时的状态。可惜,没有这样的细胞,同时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其实,就是有,大概率也是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所以,不知道人们在这方面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3052天,202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