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不止在课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对教育的真知灼见,然而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教育似乎偏离了这条轨道。好在“双减”以来,提倡五育并举,尤其是研学、劳动教育、跨学科、项目化,似乎将教育认知又拉了回来——育人不止在课堂。
但凡与七零年代的家长交流,都无比感慨:现在的孩子真不知道是怎么了,不愿意吃苦,不懂得体谅父母,只考虑自己过好当下。我经常在想,现在的孩子与我们那一代人区别在哪?我不禁想起自己成长的往事。
在农村,暑假期间恰逢“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为了避开大中午热辣辣的太阳,凌晨两三点出工是常有的事。踏着露珠,披星戴月的景象不是书里,不是想象,而是真实的存在与体验。有时不济也会大中午的还在地里干活。汗流浃背是常态,盼着收工是期待。于我而言“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实景,是体验,于是努力读书改变命运是希冀,是唯一出路。每当父母出工,我会自觉地拿出书本写作业。读书成了出工的替代品,也成了自觉需要。
果不其然,成绩一路飙升,一路向好。上初中,考师范,然后参加工作,端上了铁饭碗,终于无须“面朝黄土背朝天”。直至今日读书仍然是心中的梦想。想来,无疑是农村生活的体验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点——努力是人生的常态。再看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生活体验,也就没有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了。
早些年,老师还会组织学生外出春游或秋游,体育课也会在室外上。但后来随着安全意识提高,一切课外的活动都被取消,甚至连课间10分钟都没有了。因为老师或者校长没有谁可以为事故担得起责任。教育只剩下课堂了。好在国家与社会都认识了这些问题,“双减”来了,劳动教育来了,研学来了,要求课间必须出教室的文件也来了。其实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也是随处发生的。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不止在课堂,估计没有人反对,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江西乐平现存古戏台400多座,2019年被授予“中国古戏台之乡”。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感受赣剧文化,2022年9月12日我组织了中队活动——“沿着非遗游江西:感受新时代长征精神 触碰古戏台文化精髓”亲子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上午8:00,润泽中队代表队员与家长依次扫码、测温、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校,在简短的活动开启仪式后统一乘车来到本次活动的目的地——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
首先是观瞻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举行的新时代长征巡展汇报图片展。副会长叶海兵动情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红军长征与商会新时代长征精神,立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与智慧。
其次是是由乐平市古戏台营造联合工会主席许培财带来的对古戏台文化与古戏台建造的讲解。通过讲解学生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与触摸古戏台艺术构件,对古戏台文化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
接着是观看古戏台建造全流程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出古戏台气势恢宏与古朴典雅,更展示匠人们的匠心独运与精诚团结,让孩子们对古戏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油然而生出作为乐平人的一种骄傲与自豪。
然后是去位于双田镇横路村的乐平市海龙古建有限公司,亲临古戏台建造加工现场。在加工现场孩子们体验了刨工、锯工、打眼、弹线等各种活计。孩子们由聆听到观看,再到操作,对古戏台建造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最后大家回到乐平古戏台文化发展商会,会长齐海林为孩子们颁发了“非遗传承之星”证书,并给每一位队员结对了一位师傅。鼓励孩子们继承革命先烈长征精神,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发展出力,为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作出贡献,更为乐平发展建功立业。
今年中秋前夕,我又组织了润心中队的孩子们和家长赴乐平市乐港镇敬老院开展了慰问老人活动。活动中孩子为老人表演节目,给老人送去了节日礼物,有象征平安的苹果,有祝福团圆的月饼,此外孩子和家长们在现场给老人们包水饺,共进水饺午餐。
通过一次次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真实体验人性善良,感悟文化魅力,然后懂得学习的意义,我想教育才能真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