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更新了书架上的书单,新入手了四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哲学的印度哲人。
喜欢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说人话。
这也与我对自己的文案工作认知有关,认为一个优秀的文案就是说人话,接地气,再加上合适的抖机灵。
一开始阅读这本书,是抱着试试阅读下去,看看我的内心世界何时会发生变化的心态,后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书中所述的很多个点都用来做日常交往行为分析的解释和指导,所以决定写了这篇感悟。
01.“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恐惧愤怒妒忌,
你需要在这本书中找答案”
各种交往关系构成社会,而我们生活在其中,在家人、朋友、爱人、同事、合作伙伴等等关系中来回切换。
我们无法避免地去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深入观察,往往可以看清我们真实的内心是怎样的,以及我们会对交往中面对的事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折射出了什么,都是这本书里会提及的。
而为了更加具体一些,下文我且以爱情中的两人关系为例说明。
02.“你真的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你知道,通常在你真正摒弃了一个人在你固有认知,或从其他人那听来的,在你脑子里构成的那个“非真实”的形象之后,你们之间真正的交往才可以说是刚开始。
朋友A作为一个25岁尚未尝试过初恋的女生,在被男生追求时懊恼万分,原因是听说了各种关于男生的花心史,对男生形成了花心不可靠的印象,但面对男生早已暗生情愫,却迟迟不敢接受。
“你真的如他们所言吗?”在朋友A心生这样疑问的时候,其实心里就已经为他们之间的交往筑了一面墙,建立了对追求者的某种对抗,那他们之间真正的交往是不可能发生的。
只有在抹掉心中的意淫(好啦,是意像)——忘掉他以前如何花式撩女孩,暧昧过的对象等等意像,交往才能真正开始。
03. “你不这样做,你不爱我”
很多时候,由于受到教育、环境或者其他因素影响,我们会建立起某种被我们认知为“标准”的模式,从而按照这个莫名其妙的标准去约束自己和他人,甚至用来判定一段关系的好坏,最后连自己究竟是谁都变得很难分辨。
忘记周年纪念日,他不爱我
生日不送我礼物,他不爱我
不与我分担家务,他不爱我
只会说“多喝热水”,他不爱我
…
在交往中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在我们给交往对象设定了一个模式和标准之后,我们就再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
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的人才是成功优秀的人,这些标准简直莫名其妙。一旦你在心里为自己和对方制订了一套“标准”,那可以肯定地说,你们永远不能了解对方。
04.“我开始依赖你,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
说到安全感,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会向往和追求,但没有压力痛苦的交往,不是真正的交往。
真正的交往从来不会给人以安全感,在与交往亲密的情侣追求安全感这点上,矛盾的体现就尤为明显了。
由于趋利避凶的天性驱使,我们会自然躲避或绕开交往中的痛苦和压力,选择轻松舒适的依赖感,选择没有危险的安全感。
殊不知,依赖感和安全感往往是存在冲突的。
相信很多情侣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交往一段时间后开始熟悉,慢慢会对一方产生依赖感,而依赖的时间越久,安全感就会渐而消失,变得患得患失。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情侣通常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因“没有安全感”这个烂理由而分手。
05.“我爱你,你是我的”
那么依赖又会衍生出什么呢?
是占有欲。
占有欲在二人关系中就更常见了。
当我们在说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我们的意思是占有那个人。然而从我们心生占有的那一刻起,恐惧、妒忌、不安等感受就会伴随而来。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占有并不是爱,对吧?
不难发现,占有强的一方通常是付出更多,更依赖的一方。
虽然我们接受生命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但于感情,我们却希望永远不变,于是矛盾发生,怎么结束呢?
06.“我觉得我已经很爱她,但她总不这么认为”
只想不做,这是很多让情侣关系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很多人只是想着去爱,那交往就会变成一种自我封闭式的“意淫”,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我已经很爱她”,但对方的反馈却是“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爱到底是什么呢?你我对爱都有一大套理论,但仍旧糊涂。
07.“我爱你,所以我原谅你”
交往过程中为了另一半的哭泣,顶多只能算是沉醉于自己的感受之中,或者可以说成是因为冲突对自己产生的怜悯之情,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思考也并不是爱。
我愤怒、伤心,记着不悦会让我更难过,于是我选择放弃,丢掉这份不悦,所以我原谅你了。
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是不会感受到憎恨,所有出现了原谅的态度,就代表最重要的人仍旧是我自己,我才是中心。
只有在面对地位比你低,你们没有利益关系的时候,爱才会出现。而当你真正爱的时候,你不会去计较爱的多少,而只会顾着体会爱有多美妙。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