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秦穆公称霸后国势日下,但总体来说还说的过去不过进入战国后秦国也进入了乱政的怪圈,这段时间内王室争斗激烈,兵权旁落,国无长君,对外战争无一胜绩,庶长弒君之事经过四世史称四世乱政:公元前443年,继穆公之后的又一位秦国雄主秦厉共公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太子欣即位,是为秦躁公。
年轻气盛的秦躁公刚刚即位便想要效仿父亲秦厉共公,四面出击攻略周遭各国,却没想到屡战屡败,使得秦躁公忧郁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因秦躁公突然去世,并未指定君位的继承人,经过一番龙争虎斗之后,秦厉共公次子嬴封即位,是为秦怀公。
因此前夺储之争,加上秦国特有的庶长制的影响,此时的秦国已经被众庶长所控制,公元前425年,庶长鼂联合大臣向秦怀公发难,迫使秦怀公自尽,改立秦怀公长孙嬴肃为君(秦怀公长子早逝),是为秦灵公,秦国进入了“四代乱政”的黑暗时期。
秦灵公即位后不久,新兴的魏国(此时尚未建国,为了便于理解,姑且称“晋国魏氏”为魏国在魏文侯的率领下,已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反观此时的秦国,因两代君王要么英年早逝,要么死于乱政之中,国力已然江河日下。
魏文侯见有机可乘,便调兵遣将前往秦魏交界处修筑城池,准备压缩秦国生存空间,起初秦国君臣对此不以为意,直到魏军进入秦国河西之地,这才反应过来,秦灵公在众庶长的协助下,连忙调集大军,向魏军发起了进攻,两军于河西少梁交战两年,以秦军战败告终。此时的秦国因众庶长把持朝政,秦灵公根本无法以举国之力对抗魏国,只能选择沿黄河修筑防线。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壮年而逝,因其子公子连(嬴师隰)年仅十岁,众庶长再度发动政变,拥立奉命辅政的秦灵公叔父嬴悼子为君,是为秦简公,公子连被迫流亡魏国近三十年。
秦简公即位之后,积极整军备战,静待时机,一举将魏军赶出河西,却没想到,魏军在名将吴起、太子击的率领之下,率先对秦军发起了进攻,秦简公指挥秦军英勇奋战,但是奈何两国国力相差过大,秦军一路败退,丢掉了整个河西之地,只能退守洛水,修筑长城自保。
公元前389年,秦后惠公亲率五十万大军进攻河西,准备收复河西之地,却在阴晋被吴起率领的五万新军(魏武卒)击败,魏军一度突破了秦国的洛水防线,打到了秦国腹地,使得天下震惊,随后,魏国趁秦国元气大伤,以进一步压缩秦国生存空间。
秦国的困顿与魏国的欣欣向荣极大地刺激到了流亡魏国的公子连,他开始学习魏国先进的制度,并且关注秦国国内局势,时刻准备重返秦国,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君位。后来在魏武侯的护送下公子连回到秦国在庶长的帮助下夺回了国君之位杀秦出公与乱政的太后与宦官外戚,史称秦献公是秦国承上启下的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