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才会赢得尊重

观《绿皮书》有感

绿皮书

        歧视,这几乎是人人都有的习惯成自然的不屑心态。如果前面加个被字,则又成令人深恶痛绝的字眼。生活中我们不自觉的会歧视一些人,也不可避免的常被别人歧视。如果前者是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洋洋自得的优越之情,那么后者则常常在胸中油然而生一腔愤怒。正常人都希望获得尊重而非白眼,在对别人礼貌有加时也希望能收获同样的待遇。今天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尽管我们内心有时也充斥着莫名其妙的轻蔑,但明面上,这些不合规矩的想法几乎很难流露出来,这不是什么虚伪,而是因为觉得是人生来应备的教养。

      歧视绝不是现代人才有的思想感情,如果有机会翻翻历史书,你会发现它其实一直以各色身姿漂泊在人类历史漫漫的长河中,在浩浩汤汤的水面上浮浮沉沉,激起过无数的浪花和波澜。其中声名最为远播最易让人眼球跳出眼眶的当属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自这个国家诞生之日起似乎就带有这先天性的毛病,它像一颗老鼠屎,镶嵌在这个灯塔之国香甜可口蛋糕上最显而易见的位置。更象是一道从来没有愈合过的伤口,一个不小心就会来次化脓发炎,常常搞得整个躯体高烧不止、走路趔趄。如何治愈这一顽症也成为美国上下头疼不已的事情,也是国内国外有识之士在茶余饭后高谈阔论的议题。既然两看相厌那就分开吧,于是种族隔离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不平等引发的愤怒如同活动期的火山一样不时喷发一下,常常在热闹的街道上燃起仇恨的烈焰和浓烟。如何拆除人们心中这一根深蒂固的藩篱,真正地让人们做到像圣经描述的那样人生而平等。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绿皮书》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这部拍摄于2018年的电影叙说的是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白人和一位黑人的故事。白人名叫托尼,是个意裔混混,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在酒吧干保安,看到影响生意的事情负责挥拳相向,一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架势,颇有非洲草原平头哥的风范。他的家庭看似还不错,有一位漂亮的妻子,二个年龄还不大的儿子。托尼虽然在外强横,在家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我就是那位必须要把面包放到桌子上的混蛋!"这句看似粗鲁实则动情的话满满体现了托尼的那份家庭责任感。在失业后为赢得50美元,一口气吃了26个热狗比垮了胖子对手,并一分不差的交到老婆手中,足见其是位段位颇高的模范,能比垮他在我国上海大半个先进同类。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也流露出他的一点内心世界,他悄悄把在他家做客的有色人种用过的二只杯子放进垃圾桶。的确,他还是一位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但养家糊口的重任迫使他到处寻找合适的工作,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黑人音乐博士唐,尽管内心有些不情愿,但出于颇为丰厚的报酬,他给唐去南方巡演时做司机。

        唐虽然是个黑人,但比托尼生活要考究得多,一个人住在装饰得象城堡一样的豪宅里。还雇有一个长着一副南亚面孔的仆人为他提供周到的服务。他简直就是音乐天才,弹得一手让人意想不到的好钢琴,到处受人欢迎。可能正是这让他富于同胞的原因。他举止优雅,谈吐斯文,堪比白人中的坤士。因为合约的原因要去南方州巡演,考虑当时南方对黑人极不友善的环境,唐需要一个白人保镖兼司机,他一眼看中个高体壮的托尼,出高价稳住了托尼那起初摇摆不定的身姿,于是开始了电影的主干部分,一黑一白、一主一仆的一段南方之旅。在这看似寻常的旅途中,发生的一件件事却逐渐让托尼抛弃了成见,与唐成为再好不过的朋友,这也让他俩成为美国种族和解生动鲜活的范例。

        白人伙计托尼卖力地开着车,黑人雇主唐旁若无人、表情高傲得象只公鸡一样坐着车。这在当时美国南方是一道多么奇葩的情景,以至于一条道上的不少邻车白人的脸上露出难以理解和不屑的神情。这显现当地对黑人歧视有多严重。严重的方面并不仅限于此,无论唐多有钱,多有才华,他只能住在规定的低档酒店,吃饭只配在简陋的更衣间,那怕上个厕所,都被人极有礼貌的告知讲究的室内仅限白人,他只配去到室外用几块破板挡着的粪桶。我想产生这种现象也有充足原因的,当欧洲白人扛枪拖炮满世界征服时,非洲黑人还挤在茅草屋内,过着比大猩猩好不了多少的生活。白人将非洲黑人船运到美洲新大陆时,也绝不是出于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而是把他们当作会说话的农具。尽管为这事美国南北火拼了一场,黑人有了法律上作为人的权利,但上百年的经历造就了这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就连一群在田里劳作的黑人看到西装革履的唐时都惊讶不已,百看不顺眼。以致于唐几度怀疑人生,在托尼面前发出我究竟是谁的哀叹。所以种族歧视根子并不在于上帝赋予的不同肤色,而是不同人种所创造的文化比拼。非洲那些充满原始野性的部落生态固然很美,但在充满制度和科技味道的欧洲人面前聊胜于无。对于显而易见的文化天壤之差我们经常装着看不见,迷之信于各自祖宗的创造,所以也就力竭于苦思冥想而终难解其惑。

        在艺术和文化修养方面,人种似乎并不具备先天性的优势,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托尼和唐的举止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唐受过良好的教育,除一手钢琴外,他的言行举止也极富白人上流社会的味道。而托尼自小在打架斗殴中成长,其生活习惯绝对难以摆上台面,当他把一大块美味的德州炸鸡递给唐时,唐有点手足无措,面前没有桌布,手中没有刀叉怎么用餐?最后只能学着前面的托尼,没模没样的啃起来。啃剩的鸡骨头怎么办?托尼叭的一声熟练地扔出车窗外,但扔奶茶纸杯时他很不顺利,被唐强迫倒车回头捡回车上。或许是小时候生活的紧巴吧,托尼有点占小便宜的习惯。当他把掉在地上的绿玉石捡走而没付钱,被唐看在眼里,待托尼上车又强令他要么付钱,要么将之送回,尽管托尼辩称是他的幸运石。托尼很爱他的妻子,出来前答应会每天写信给她,没多少文化的他只能告诉妻子吃了啥,看到啥这种从早到晚的流水帐。这让唐很看不下去,他教托尼用优美动人的文字表述对妻子那份思念和爱。让妻子读了感动不已,忍不住念给她的闺蜜听,当家人听到这极具文采的深情表述时,还忍不住把托尼的祖先和英国的莎翁攀上了亲戚。在这段密切的交往中,托尼渐渐改变了对有色人种的偏见,喜欢上了这位既有音乐才华又有点正直古怪性情的黑人。在唐几次遇到不公和危险时都能勇敢的站出来帮助唐摆脱羞辱和危险。

        尽管日常的密切让托尼对唐倍生好感,但真正让托尼对唐刮目相看的则是一段迷路经历。因为漫天的大雨加上夜晚的漆黑,托尼开车迷路了,被二个不太友善的警察盯上勒命下车,尽管在检查完证件没有问题但仍声称他们不该走在这路上而不依不绕,在托尼被嘲笑意大利佬后忍不住爆发,一拳揍在带着轻蔑口吻的警察脸上,其结果可想而知,二个人都被关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警察所。这样的情况显然会影响后面演出合约的履行,急得唐直跳脚,抱怨托尼太冲动。是啊,他几乎要天天面对这样的轻蔑和刁难,或许他早已经习惯,忍受是他唯一能做的正确选择。和他相比,托尼那点委曲又算得了什么呢?万般无奈之下,唐要求打了个电话,仅仅一个电话,让刚刚还自傲得不行的警察立即乖乖的放掉托尼和唐。很显然,唐找到了大人物,当托尼带着钦羡的口吻猜唐找着谁时。而唐却说这是他的最大的耻辱,自己的事却需要别人帮助摆平。或许,此时的托尼才会真正体会为什么唐平时总是得体又傲娇的派头,真正懂得唐放弃北方的高薪而跑到南方来自讨苦吃的原因。也许这也影射了一个职责,改变被歧视的命运并不能单靠别人的良心发现和回心转意,最可靠的做法是让自己足够优秀,优秀到足以令人尊重。一个个人,一件件事汇聚起来的能量就可成融化掉坚冰的热源。唐改变了托尼不好的生活习惯,以更文明的方式去拥抱他的生活,这也改变了托尼对黑人天生的成见,愿意以朋友甚至家人一样的情感盛待素味平生的黑人。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会自觉衡量出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文明和修养并非与生俱来,无论什么人种,只有后天刻苦的努力才会煅造出无以匹敌的才华、精神和气质。尊重从来都是靠自己赢得,这个赢得,并非是来自长得没完没了的队伍里发出的此起彼伏的诉求,而是来自一个个人的自我尊重,不与肮脏为伴,不与浊流合污。人生旅程上的自我的革新和革命远胜于对别人的声嘶力竭的嚎啕说教。这部源自于真人真事的电影虽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但平实近人的故事却迸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世道人心固然鸿沟赫目,但坚定的信仰却能抹沟填壑,开创出前世未有的康庄。它不仅给予种族和解以崭新的启示,而且赋予了尊重这个词更加意味深长的涵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