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再三思。——大栗致自己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相信很多人都清空了自己的购物清单,我没买,就给我妹妹买了一个巧克力。基本都是用到了再去买。但是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对要学习的东西没有免疫力,就是喜欢囤课啊。所以我未来几个月的打算将之前买的书和课程消化一遍,要不然放在那里是摆设。
之前在听一个某乎大V陈章鱼的阅读小讲时,他说他有一个妙招,那就是读书之前,在朋友圈招呼一声,告诉他们这本书要送出去,然后你在送出去之前就会拼了命地去读。一旦变更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就会有所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出于经济学里提到的“禀赋效应”就是这种厌恶损失的体现,因此常常我们要放弃某样东西时,远比拥有这项东西时产生的触动要大。
双十一只是一种购物的噱头,买东西差不多是一种情绪积攒到一个制高点的宣泄,导致散场后,大多数都不关心自己买了什么东西,或者不会去用。除了双十一,平时我们购物的过程中,也可能是某个销售文案特别能打动我们的心,本身就有裂痕,那么光自然会射进来。
近几天又囤了几节课,比如让自己的工作形象更佳,或者想学个第二种语言。在没有将这样的支出转为资本前,最多算是个“在途物资”。当然,如果你的衣柜里有一些还没拆了商标的,那就是明晃晃的非理性消费。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人表示由于期待新鲜事物刺激大脑产生了多巴胺,导致疯狂购物,但这种购物带来的喜悦不会持续超过一天。因此,你可以等3天,再回头去看这项消费,如果仔细权衡过,还是需要的话,那就留下。当然,有的人还在存钱,这就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了,要不然自己当月的支出就超了。
虽然也知道及时行乐的重要性,但是还是要适当地运用理性消费的原则,有一个4F原则。第一个叫refuse,要拒绝,第二个是reduce,要减少,第三个是reuse,会重复利用现有东西,第四个是recycle,说的是回收。
当我们出现非理性消费的时候,要记得问问自己这个东西买了确实会用吗?什么时候用?多问几次,你烦了,出现两种结果,要么扔了,要么立刻全身心投入。哪种结果在我看来都是好的,前者将空间腾了出来,后者已经吸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