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社群分享结束之后,同修的Michelle老师,问我“甘彬老师,这个分享模型我们一起学习的,可是我在运用的时候,总是用不好,你是怎么运用的如此灵活?”
这个问题其实在我的课堂上,也常常会被学员问到,很多人的困惑就是培训学习的内容无法转换到自己的实际应用中。
我从自己的学习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水生木,木生火”的听课方法,一共三个步骤:
01 水:海绵式吸收
老师讲课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我们在听的时候,可以先像海绵汲水一样尽情吸收。就比如Michelle老师说的分享模型,是我们在好讲师读书会中学习到的“分享九宫格”。
刚开始学习到这个模型的时候,我就把这个表格打印出来贴在书桌的墙上,每次分享的时候就按照这9个格子来填内容,就像做填空题一样,这个过程是在完全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
02 木:积木式重组
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用这个九宫格准备一次分享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讲利益的模块,一上来就跟大家说我是谁,我今天讲什么,却没有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等等的方式来激起观众的兴趣。又或者举的例子跟分享的内容契合度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都让这个分享效果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就在于这套理论是老师的,它还没有完完全全变成我自己的。
上一个动作我们只是在复述,复述最大的问题就是机械记忆,难以实现有效迁移。所以第2个步骤,就是要实现积木式重组,按照你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重新组装这些内容,拼装成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知识积木。
就比如这个分享九宫格,我把每一场分享想象成是送个听众的一颗钻戒的礼物,重组了一份“钻戒模型包装清单检查卡”。听众在收到这个礼物的时候,是不是一开始会被包装盒上的丝带吸引。如果没有了这条丝带,礼物就瞬间逊色很多了。中场的部分就像钻石,可以通过解释、举例和练习三种方式,让钻石闪耀出光芒。结尾的部分就像收纳钻戒的礼盒一样,要使用总结、金句和赠品,让它充满惊喜。所以,在准备一场分享的时候,要像是我们购买的商品提供的清单,你可以拿着这个清单,逐一去检查自己的内容是否有所遗漏。
你看右边这9大模块的内容是老师的,可是经过我这样一组装,就变成我自己的一套知识积木。每次在准备分享内容的时候,这个包装清单检查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它已经被图形化了,所以很容易被记住。
我除了制作了这个卡片,还用思维导图进一步补充了这张检查卡,对每个环节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描述,比如好标题的3要素、上利益的3种方式,把在课程中学习到的、社群中观察到的、我从书中看到的都不断的补充到这张检查卡中,这样在做每一次分享的时候,我只要一对照,就能快速发现自己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提出《我从来不做笔记,因为记了也不看》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为他没有发现记笔记的价值。我之所以能完成知识的重构,全靠详尽的课程笔记。
03 火:炒菜式实践
重构之后相当于你有了自己的一套食谱,可是用这套食谱做出来的菜好不好吃,你还需要通过一次次实践,才知道食材怎么选、火候怎么调,调料加多少。并且品尝完菜肴之后,食客们会给我反馈,之后我再返回到第2步再次重构。
所以我总是会积极争取每一次的分享机会,每次实践都能让自己重新回顾一次食谱。这是我前几天整理出来的自己分享过的课题,以前我只能讲Office相关的课题,通过这一次次的实践,发现可以尝试讲一些新的课题:比如学习力、思维导图、阅读方法……,拓展了自己的能力边界。
温润之水滋养了树木生长,钻木取火点燃了知识星火,让我们通过知识内化的这3个步骤,把从师傅身上学习的技艺进行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