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教孩子

今天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3)的第六章《管教》。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让我明白了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

管教的本质,是找到替代惩罚的有效方法。惩罚一个孩子会激怒他,并使他变得无法教育,他会被敌意绑架,被怨恨俘虏,被复仇的想法控制。一个满腔怒火,充满怨恨的孩子,没有时间或心思来学习,在管教中,任何能够造成恨意的方式都必须避免,任何能够产生自尊的方式都必须加强。一位经验很丰富的老师,总结了最有效的管教态度:“我假定学生们是带着扭曲的自我形象来到学校的,我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的自尊心是不稳定的。因此在与孩子打交道时,我很谨慎,我知道我的话会触及他们内心的感受,我很小心的,不贬低他们的自尊,不减损他们的自我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脆弱,不像轮船那样触礁才沉没。在处理日常的纪律问题时,一个老师既可以最具毁灭性,也可以是最具指导性的。他瞬间的回应会造成很大的不同,既可能是谴责,也可能是安慰,既可能是狂怒,也可能是和平。好的管教是一系列的小小胜利,老师运用小小的得体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

管教就像外科手术一样,需要精确——不能随意切入,不能胡乱评说。最重要的是一个老师要表现出自律和良好的举止——不发脾气、不侮辱、不说刻薄的话。老师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作为道德权威的职责,他不会让自己陷入到与孩子的相互攻击中,他对孩子的管教永远不会很怪诞,对孩子的纠正不会是虐待。他依靠同情的法则形式,即便在遭到不认可,同情的孩子们的挑战时,也一如既往。在管教一个孩子时,老师一定不能受个人意气的驱使。个人的恩怨只会招致反击复仇,惩罚总会有危险。它会孕育出残忍——要么是虐待狂,要么是受虐狂,虽然有些孩子会憎恨并报复惩罚自己的老师,但其他孩子却会接受自己的受害者的角色。老师不是独裁者,他的正式权利是有限的,并且在逐渐变小。他的权威来自于个人威信和说服力的成功运用,它的最佳武器是以一种有教养的方式对暴力表达厌恶,以一种文明的方式对惩罚表达怀疑。那么归根到底,谁才是一个真正的训导者呢?是那种能使孩子们从惧怕转向信任的人。

惩罚是无意的,它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端行为和惩罚并不是能够相互抵消的对立面。相反,他们是彼此孕育,相互增强的。惩罚制止不了不端行为,只会使犯罪者在实施犯罪时更小心,在隐藏行踪时更灵活,在逃避检查时更有技巧,当一个孩子受到惩罚时,他会决心更小心,而不是更诚实,更有责任心。一个人能养成美德,但无法靠惩罚的强迫来形成美德。

很少有老师相信威胁和惩罚的效力,然而他们却每天都在使用威胁和惩罚。由于无计可施,他们诉诸于责备和羞辱,斥责和非难,威胁和惩罚,这些方法不但不能纠正孩子,反而像身陷麻烦的孩子证明了其不端举止的正当性,并为未来犯罪提供了一个借口。

有什么方式可以替代惩罚手段呢?

对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即使有触课堂纪律,也不能立刻制止。因为磨砂,他们的好奇心对我们没有好处,学习需要热情。

有效的管教需要老师在危机时刻,言语简洁,力量不是靠长篇大论地解释或辩论来传达的,权威需要简明,要坚定,就要言简意赅。

理解孩子,给孩子申辩的时间。

当面批评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传纸条或者写信。

善良只能用友善的方式教给孩子。生命的美妙不能用铁拳来传达爱,只能用充满爱心的方式来教,给孩子同情,只能用充满同情的方式教给孩子。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要避免把小过时当成故意违抗,要给孩子留点儿面子。

能够维持全体注意的老师能够提高全班的学习参与性,并减少不良行为。

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想的个人品质,而且还需要具体的技巧。用库宁的话说就是:技巧本身不是目的,但他们是必要的工具。有了技巧,一切就有可能,没有技巧,行动就会受阻。关注技巧不是反对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而是能使老师针对个体差异行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