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需要承担数额不菲的学费外,还会因此耽搁很多农活。父母的小时候就是处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全国大运动之后,开革开放之前。
那时,因先前倡导多生多力,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三四个小孩,父亲母亲分别都是各自家里的长子和长女,往下各有三个弟弟妹妹。年纪越大越应该懂事,过去都是这么认为的,而懂事的人必定被要求承担更多。有的是被要求,有的是自己要求,无论那个,都是那个时期的无奈。
老家是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偏远山区,从有国道的镇上进入村里还有三十里路,蜿蜒曲折,环山而行。那时的交通远不如如今便利,当今如此,可想而知曾经如何。深山处的小盆地座落着三三两两的土砖房,那是尚且停留在我印象里的画面,在一排两层高的房子中间,有一处厨房特别突出的地方,那就是之前的看房子,那里住着一家六口。
而在这样一栋约百平的房子里,住着三户人家,连房间也是交织分配,并不集中。我的童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除了大厅稍稍光亮外,任何一个房间都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那怕是白天。
在父亲读三四年级时,因为弟弟妹妹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因此爷爷说不再负责学费,如果需要继续读的话,那么就要自己去挣,并且往常的农活一样不能少。因此,每当寒暑假,父亲都需要跟着爷爷到深山里去烧炭。
虽说那时已经有煤炭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木炭则是一直以来取暖续火的最高选择。能够在冬天长时间提供温暖,驱散湿寒的木炭并非寻常,一般的杉树不行,需要去到深山里寻找树龄较高的松木一类,距离村子也有二十里路。通常是天尚没亮就出发,到达深山后选好地点,随即开始烧炭,草草吃过午饭后继续,一担木炭百斤左右,父亲年幼则担一半以下。要烧制这么多的木炭需要一天时间,等烧好降温,掩灭星火,已是夜晚初临。
收拾妥当后,再往家里赶,山路漆黑,除偶尔的月光和零星分布的村户外,一切只能凭借长年积累的直觉。这些木炭等到赶圩的日子就会再次带到镇里的集市,这一路足有三十里,如果价格不好,还需担回来,等待下一次开市。
我不清楚这样的日子父亲过了多久,只知道他小学将将毕业就没有办法再念书,只得投在他人门下学一门手艺,成为了一名水泥工,这也是他做了一辈子的事,包括老家的房子全部由父亲一手砌成。
母亲的小时候是在山上度过的,后来才搬迁到山下村落里。我曾在探亲时去过那山上,说来也不高,只是群山脚下一座约百米高的小山,在半山腰上有三四栋房子,那时只有祖外婆在上面居住了。小山后面就是起伏延绵的大山,有深浅不一的山涧连着,其中还有一些激湍流水,不知从何处出来,穿过农田,汇入大河。
因为沿着大河的缘故,母亲这边相对开阔,只是小时候大部分都是在山里度过的。如同每一个山里的家庭一样,小孩在年幼时就需要部分较轻的农活,比如喂养动物,烧水煮饭。母亲作为家里的老大,自然大部分由她来完成,部分由姐妹协同。
不可否认的是,当初重男轻女的思想异常严重,因此在年幼一些的弟弟妹妹开始上学后,母亲没有任何选择的从修了一半的三年级辍学,开始全心全意的负责家里的日常。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她跟我讲这些事情时的无奈,以及对我并没有全身心投入读书的气恼。她说,倘若我读了书,绝不像今天这样,一切只能靠死力气去拼,那怕是读完小学。每每想起此事,就会恨外公外婆,那怕是今天依然如此。
有时非常感慨,那时的父母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无奈的屈从于时代,因为活着永远在活的好前面。但到了现在,却有很多人拥有了这一切又自己放弃了。这也不是说非要读多少书,念到什么级别的高校,而是有学习进步的机会,反而去追逐虚无短暂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