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作者电影?高端不?
这个词有点厉害,不是说词厉害,说的是提出这个定义的人,弗朗索瓦·特吕弗,他有点厉害。台湾地区把他的名字译成楚弗。
特吕弗这个人不得了,是个神童。
众所周知,电影业,导演界大器晚成的有不少。
随便看一看励志故事都能数出来一大堆,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德拉邦特从低成本电影的布景师开始慢慢熬,四年之后才熬成编剧,而这离他石破天惊的《肖申克救赎》还有五年时间。
再比如徐克,加入新艺城之前扑了三部电影,还是大扑特扑那种,多亏了吴宇森死命地把他引荐给新艺城,才有了后来的爆片《鬼马智多星》,以及现在能看到的徐老怪系列美学电影。
但是特吕弗不一样,他27岁的时候就拿了戛纳的最佳导演,同时,第32届奥奖还提名了这部电影的最佳剧本,最佳剧本又是特吕弗自己写的。
妥妥的出道即巅峰。
27岁的电影神童特吕弗拍的《四百击》可以算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运动的开端,也就是“作者电影”。
特吕弗不仅标识了“作者电影”这回事,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是他起的。
作者电影到底是干啥?
简单来讲,特吕弗的核心主张是:一个电影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它的导演,而电影导演要想成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起码得编导合一,甚至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编剧、导演、制片全合一。
为啥呢?
因为成为一个伟大的、名垂影史的电影艺术家,得排除几个重要的噪音。它们分别来自编剧、制片人和演员。
同时呢,一个电影导演要想成为一个电影作者,那首先得像一个作家一样的,在影片中渐次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能够做到只用他的一个镜头段落,就足以辨认出这是哪个导演的作品,这还仅仅说的是文学意义上的风格。
一个真正的电影作者,得跟一个作家一样,搞“掘井式的创作”。
就是对一个主题进行持续的、深度的发掘,以求穷尽这个主题,以后提到这个主题,那就得提到这个导演。
好莱坞的电影体系里就有这样的天才,名气简直如雷贯耳,就是希区柯克。
作者导演为什么这么重要?
要知道好莱坞是具备自己的工业体系的,这在世界上其余国家尤其是提出新浪潮运动的欧洲国家是很难复制的。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好莱坞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工业体系,没有因人成事这种说法。不会因为某个发行或者某个宣传特别有能力,一旦这个人走了,电影就不成了这回事。
举个例子,好莱坞的六大,现在加上Netflix是七大,光发行部门就有上百人。
同时,也因为成熟的制度和流水线,新的人才很快就能培养出来,这是其余地区拍着马也追不上的。
所以我在曾经的一篇影评里说,有一些导演即使拿到了世界之王卡梅隆的预算,也不一定能给出《阿凡达》这样的巨制。
首先全球发行就是一个门槛,怎么规划这么大现金流的预算?你有没有养那么多员工?这种级别的风险控制你怎么做?甚至细化到要投多少海报、立牌?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有些我们国内票房很好的电影怎么在国外票房那么不给力就可以理解了。光全球宣发这个门槛就是一个问题。
也正是因为异常成熟又强大的好莱坞,作者导演的出现就异常重要,因为商业片你是百分百干不过人家啊!
法国的安德烈·巴赞,也就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精神之父,他就支持另辟蹊径,去创造一种不同于好莱坞的美学。
而这,也就是欧洲艺术电影,电影作者论以及作者电影真正的动力和源泉。他们得寻找到自己的道路,创作自己的电影。
人文学科有四个象限也就是文、史、哲,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这四个象限。因此我每次谈点什么话题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溯洄到产生的一刻再慢慢梳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