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B站看了好几个讲消费主义的破百万的视频,都制作得很好,这几个博主讲的一个观点是共通的:
如今的产品,被划给了太多的符号特征,与人们的社会认同、自尊感、跨阶级等人性绑定。
我们的消费动机不只是买一个需要的东西,因为现在的需求很多都是商家制造出来的需求;我们消费的深层欲望,是追求一种自我的表达,我们的审美、地位、生活水平。
而最可悲的一点是,为什么我们觉得AJ很潮,鸿星尔克很low;戴森吹风机很高级、普通吹风机很垃圾呢?为什么洛丽塔、J K、嘻哈风、淑女风、宫廷风、森女风、田园风有特定的服装风格呢?谁定义的呢?
这就是消费主义对我们的洗脑——我们觉得好看的,真的是我们觉得好看的吗?
这几个视频都旨在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的审美和表达,也都是资本的引导,而非我们自由状态下的审美。
现在无处不消费,无人不消费,你攒钱干嘛呢?为了买房?那也是更大的消费。所以up主@智能路障认为,消费主义已经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温柔的还是激烈的进入这个怪圈。
激烈的进入,在我的理解就是“唯价高/品牌者”为好,但这一点在另一个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的视频里也讲的很清楚了,现在很多奢侈品,品牌只管设计,中国是最大的代工厂,我们花高价买的奢侈品牌,就是在浙江等地的同一个代工厂的几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样的五金、一样的面料,只是挂了个品牌,你省吃俭用几个月工资能买到一样甚至更差的材料的大牌logo…….
唯需要买,而不是被刺激的需要买;不是不可以买化妆品,但用完了再买化妆品。Up主们给了这些建议。
消费主义剥夺的不只是我们的积蓄,更是剥夺了我们完成积蓄积累,把握机会让积累增值的机会。
JJ越迁就不说了,没有积蓄让我们只过今朝,却没办法将资产投入到真正会改变我们人生的事情:花钱读书、游历、投资,链接行业人脉。
于我自己而言,我工作一年半到现在还没有存款,出来时2000积蓄,现在全副身家也只有支付宝的总资产2000,这和我虽然花的单笔钱不大但吃喝玩乐啥钱都花有关,也是入了消费主义的坑。
这一年想买的也买了,大手一挥想买啥买啥也体验过了,衣服断舍离了三四轮了,无节制花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过了一年,现在我根本没有花钱带来的更多边际快乐。
我也真的觉得我的口红、化妆品、衣服都太多了,再买新的对我来说已经够不起大的刺激了。
这个时候了解消费主义,去重新开始试着改变消费习惯,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最近的想法是,其实我觉得真正值得花钱的由两部分,一个是“共同经历”,一个是“学习成长”。
共同经历不是吃吃喝喝打卡下午茶,而是和朋友一起旅游、共同体验(脱口秀、烟花、电音节、话剧、看展)等,这些钱花得值得,因为有记忆点,能加深朋友的共同连接和情感羁绊。
“学习成长”则是知识付费,想去了解哪个领域、提升哪个板块,去找这个领域的牛人讲的课,不过也不一定,现在网上就有很多免费资源,只要学了都有用,付费只是节省寻找时间和促进学习;或是朋友圈学姐最近的工作三年后辞职考雅思申请出国留学,积攒学历和体验,这也是很值得的花钱。
一步步来,下次复盘我的消费主义之路踩过的坑。看视频觉得学习到了很多,但拿自己开刀才会快准狠的直击要点。
———————————————————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菜鸟翻译。
第N次减肥中,轻度努力人格。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