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
不请自来的“监督”是让人讨厌的。
因为自己受益于健身、写日记,于是要求H也坚持这样做。欣然接受也坚持数日,每每听她说还在做,我很开心。TA也经常说忘记做,没时间等等,我的”监督“模式立即启动,开始训导,偶尔也会以”嫌弃“的口吻说TA不听话。
我也是忙,经常加班,下班回家遛孩子到九点钟,给孩子洗澡,喂奶,哄睡,这一切程序昨晚一般快10点,之后才有点自己的时间做运动,洗澡,偶尔看看书,写写日记,一切做完基本到12点左右,早上5点多孩子起床是常事,我也必须跟着起来陪玩。即便再累,该完成的作业我都完成了,不管质如何,量是达到了。
H忙吗?也忙,喜欢做家务,喜欢操心,也弄孩子,大多数时间喜欢刷微信、聊天,TA自己意识不到,一天之中我们浪费的时间自己都很难觉察。但是我认为TA比我时间充裕多了,很多”功课“没完成,我心里有点生气,认为TA不听话,该用功的时候总是玩!
我也有错,都是成年人,无偿且让人讨厌的“监督”的目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
目的是想让TA学会更多的技能,让TA自身增值!我监督有什么用呢?成年人的学习还用监督,这样的学习其实没必要了,所以我的监督是没价值的。
如果我是H,经常有人在旁边督促我,我反感吗?特别反感。
在工作中,我经常被提醒、被教育,因为我总是会忘记一些事情,拖团队的后腿,让领导为我”断后“,总让别人提醒的日子不好过,觉得不被信任,然而我却把这种”以所不欲“的事情一次次放在别人身上。
在这件事上,类比发现,教育孩子的方式类似,我总是试图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一旦脱离我的想法,便认为是不听话,呵斥、教训、责骂张口就来,偶尔还动粗,结果孩子也未必听话,很可能会在孩子心里产生阴影,给日后的叛逆埋下种子。
从我对待H的态度已经能看出日后教育孩子的态度,这种方式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越是受限越是想逃离,越想叛逆来证明自己。于我,肯定经常性的生气,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家庭关系。双方都不受益的事情我却做的太认真,无价值的认真就是浪费生命!
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打开姿势?
以身作则。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身体力行去影响别人。监督、呵斥、责骂都无济于事,且费力不讨好,让人生厌,结果适得其反。
自己觉得有益自己做,做出成绩,有上进心的人自然会去模仿,不求上进者,再怎么谆谆教导都是徒劳,结果无异于”羊肉没吃着落了一身膻“。
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的生活充满乐趣。
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天性,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自己先做到,让孩子来模仿,尽自己的能力让他多见识。
我读书,他也有模有样的念,之后对书好奇...
我运动,他模仿着做,之后慢慢找到自己的运动爱好...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说,
只是强调重要性并不会使一件事情变得有趣,过度的强调会适得其反。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重要,所以学会让重要的事情变得有趣,才是关键。
兴趣有三个阶段,
兴趣有三个阶段:
1.感官兴趣 感官刺激, 外控,不稳定
- 感官 + 主动认知 内控 相对稳定
3.感官+认知+价值激励 内控 非常稳定
兴趣饲养三步法:
第一步,让自己先沉浸在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获得兴趣的第一步动力。
第二步, 在感官兴趣还没有消退时,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的感官兴趣进化到自觉兴趣。
第三步,给自己找一个兑换价值的方式,把这个兴趣和你最感兴趣的价值绑定,别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得太高,以免产生失落感。
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兴趣就会慢慢固化下来。
模仿只是的感知兴趣,带他见识更多的感知兴趣,日后才有可能从感知的兴趣中挑选出自觉兴趣,进而发展成志趣。
当一个人有兴趣,生活才有乐趣。
作为父母,对于他的成长与未来,我能做的就是培养他的好习惯与兴趣。培根在《论习惯》一文中说:“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
引用《求是数学》的一段话: 我们常听到有人起誓说以后要做什么,或者不再做什么;而结果却是从前做些什么,后来依然做什么。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狂热的力量才可与之相抵。除此之外,几乎一切都难以战胜习惯,以至一个人尽可以诅咒、发誓、夸口、保证——到头来还是难以改变一种习惯。……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上面这段话其实告诉了我们两件事。第一,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第二,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如果你问:怎么能从演绎的角度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呢?那我只好闭嘴了。但是如果讲统计数据观测的话,这两件事都拥有大量的正例和很少的反例。所以,至少可以认为它们正确的机率还是非常高的。
好习惯与兴趣做的好,也足够让孩子以后生活的开心,至于是否大富大贵、是否比我们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开心,健康,平安。在这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我是否可以保持初心,完全在于我自己是否能一直更新自己大脑中的错误理念,摒弃现实杂念。
”不忘初心“,控制与教育别人,目的正确,方式更重要,自己先要做到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