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案例是时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副教授的金伯利·埃尔斯巴克(Kimberly Elsbach)和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德里克·克雷默(Roderick Kramer)把关注的视角投向那些重视发掘创新型人才的产业。在该文中他们选择的是因电影和电视产业而世界知名的好莱坞。
在好莱坞,编剧们通常都有一个展示其剧情构想的“推介会”(Pitch Meetings)。在这一场合,作为“投手”的编剧面向作为“接球手”的制片人或电影公司负责人兜售他们的想法。这里的编剧大多是无名小卒,尚无资历。作为“接球手”的制作方只有通过面谈等形式来判断编剧的潜力。由于剧本的好坏关系制作费用成本,因此这种判断十分重要。
创造性潜力评价
有创造力的人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知性、幽默感还会发挥出领导气质。同时,创造性对于提高产品及服务的品质、作出正确的决策、顺利解决问题等都有积极意义。因此,无论何种组织都愿意雇用那些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埃尔斯巴克和克雷默的研究中也考察了专家是如何判断他人的创造性这一问题。
一、判断过程的第一步:与对象人物相关的原型
“社会性判断理论”(social judgment theory)告诉我们如何判断包括创造性在内的各种特性,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判断他人的能力以及特质时往往会将其与心目中的“原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来作评价。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著名的宇宙学者霍金,这些都是我们以具体人物为中心刻画出的天才形象。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人成为我们心目中有创造力的“原型”,如果有些人的行为以及特性跟脑海中的“原型”比较接近,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认为他或许可能是“天才”。
相同的道理也可应用在相反的案例中。如果是没有创造性的场合,并不需要拿他与有创新能力的“原型”相比。因为我们的脑海里可能已经有了那些“不具创造性的人”的原型存在,如此一来也可以轻松判定该人不具有创造性。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著名的宇宙学者霍金,这些都是我们以具体人物为中心刻画出的天才形象。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人成为我们心目中有创造力的“原型”,如果有些人的行为以及特性跟脑海中的“原型”比较接近,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认为他或许可能是“天才”。
当然,相同的道理也可应用在相反的案例中。如果是没有创造性的场合,并不需要拿他与有创新能力的“原型”相比。因为我们的脑海里可能已经有了那些“不具创造性的人”的原型存在,如此一来也可以轻松判定该人不具有创造性。
与人物相关联的7类原型:
如何判断一个编剧不会创作呢?
大概有如下四种线索可以用来断定。
(1)对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缺少热情;
(2)推介会上所用语言乃陈词滥调;
(3)嘴上功夫很好肚子里却没有墨水;
(4)看不出其作为编剧的潜力在哪里。
如果在推介会的开始阶段就表现出上述弱点,那么基本上“接球手”已经可以断定他是一个不会创作的人了。而且这种最初的消极印象很难在后续的表现中缓解,针对该问题一位制片人这样说道: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编剧在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自己的创作不自信,或者说唯唯诺诺,企图用其他行动来掩饰自己创作的短板,那么这种意图一旦被发觉,接下来挽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个小小不合适的举动极有可能让制作人认为你不具备创作能力。相较于优点,一个人所暴露的缺点似乎更容易被发现。这是因为,在推介会的场合,制作人往往更容易在缺点上达成共识,而没有创造性这一缺点正是制作人最着重观察的。
二、判断过程的第二步:与调查对象相关的原型
埃尔斯巴克和克雷默同时也发现,这种依据原型进行判断的过程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他们通过研究现场收集到的采访数据发现,“接球手”的一些行动出乎他们的意料。
具体来说,“接球手”在这种场合不仅关注“投手”的言行举止,也会留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对推介的内容感兴趣。据此“接球手”有可能作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评价。
当“接球手”自己饶有兴趣地专注于推介的话题时,往往会给作推介的编剧以较高的评价。也有一些因话不投机而被给予较低评价的例子,最终这些编剧的剧本不被制作方采用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些被低估的人来说并不会感觉是对他们才能的否定,因为在另一个推介会上他们的剧作可能会受到正确的评价,现实中这种咸鱼翻身的例子不胜枚举。
制作人往往会根据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被剧情吸引来确认自己同编剧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判断该编剧是否具有创造性。制作人不再以制作人的立场,而是以被剧情和话题所引导的个人身份来评价编剧的创造性。
制作人基于怎样的线索来判断自己同编剧的关系呢?将这两种原型与线索相对应,具体如下表所示。
1)对等且高度合意的关系
这种对等且高度合意的关系并非是双方各自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双方互动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良性关系。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或话题投机,制作人也积极地投身到编剧的话题中,并最终对编剧的创造力作出积极的评价。
2)单方面的指导、建言关系
与“对等且高度合意的关系”相对应的是“单方面的指导和建言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原型中,制作人认为自己在剧本创作等领域要比参加推介会的编剧更有水准。
具体来说,在遇到如下场合时,可以认为(至少在制作人看来)双方的关系是“学徒和师傅”的关系。
案例研究建议:
本案例强调了基于现场和情境进行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埃尔斯巴克和克雷默的研究正是足够重视现场和情境的重要性才发现了这一打破常规的现象。
1)现场解决疑问
第一个建议是有疑问直接在现场解决,因为有很多信息是脱离现场之后就没法再确认的,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对当事人进行采访,一些一时很难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感想说不定在这种采访中就会不经意流露出来。
2)将假说带到现场
第二点建议是将事先的假说带到现场并进行针对性的验证。
现场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要指望在毫无理性、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可以从现场发现什么。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视角、分析框架以及假说,即使到了现场,能获得的信息也很少。只有在具有明确假说的前提下,才能结合现场的情景作出“是”或者“否”、“相同”或者“不同”的判断,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挖掘“否”在哪里以及“不同”在哪里等问题的根源。
当然,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现场与假说完全背离的情况。这时如果固执于假说的权威性,就是不可取的了。案例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不能够过度拘泥于检验的严密性,而应本着灵活运用的立场探索案例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以出乎意料的形式发现案例的本质属性。
———————————
这是《深度案例思考法》主题分拆阅读的第6篇,希望每天的主题能给您带来启发、让生活更美好、工作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