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20岁,刚刚从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乡政府。那个时候,乡镇的女孩少之又少,而她们大多是纯真无邪、质朴真诚,心中都怀揣着一个纯洁的爱情梦。至少我如此。
我时常幻想能找到那个不拘于外在条件、值得敬佩、事业心强、富有责任感,并能让我心跳加速,与我志趣相投的白马王子。
在乡镇的初几年,乡里的领导和同事们陆续为我牵线搭桥。有的人说,男孩在城里,未来可以调动到城市;有的人则说男方家有房子,我听了这些,心中不屑一顾。心想,在城里了不起吗?我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去争取。至于住房,顶多是个庸俗的筹码,我岂是为了房子而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觉得我找对象的标准过于苛刻,便不轻易为我牵线了。
过了几年,乡镇陆续分配来了一些男孩,但由于条件艰苦,加上男孩们更为现实,他们都希望能找到城里的女孩。他们说,自己工作辛苦,但只要找个县城女孩,将来孩子户口落县城,就可以为未来孩子的教育铺下基石。有的男孩甚至说,辛苦一天后回到县城的家,仿佛漂泊的船只终于驶入了宁静的港湾。
这一刻,我如梦初醒,暗自告诉自己,应该转变思路,找一个城里男孩,把家庭安置在县城,以便孩子入学能有所保障。然而,这时候我才发现,年龄相仿、条件合适的男孩大多数已经为人父。期间,我经历过几次相亲,却始终无感,不了了之。就这样我无意间成了“剩女”。
直到29岁那年,上级部门选调工作人员,乡镇领导极力推荐,我才终于如愿以偿进了县城。29岁时,我谈了最后一段恋情并步入婚姻。这时,挑选伴侣已不再是追求当初的浪漫,而更多是务实的考量:只要工作相当,人品端正,无不良嗜好,即可。爱情的梦想,渐渐融入了生活的现实,唯愿未来的日子温暖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