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上课不喜欢点名,学生来与不来,悉听尊便。他发花生给学生吃: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林语堂不点名,但学生从不缺课,甚至别班学生也慕名旁听。
南理工教授王泽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也坦言,如果学生不爱听,他是不会管制学生的。管也没用,主要原因是自己没讲好。
..........
教师们的江湖,血雨腥风,课堂内外,段位已定。
有些高手实乃传说。他们不爱管制徒弟,他们都管制自己。他们靠约束自己变成德才兼备、卓尔不群的人,自然吸引徒弟的眼光。
有些江湖中人靠德行吃饭,尽管技不如人,但口碑好,地位稳。求学路上王姓老师一位,不因为学生不可教而放弃学生,他与学生真生气,无心学习的学生也不放弃。尽管王老师离满腹经纶、口若悬河的典范还有相当的差距,但他愿意自我奉献、全情投入。他批讲我们的作文,是给我们朗诵他的大作;他嫌学生背不下课文,是一遍遍讲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与不易,但学生却经常在课下偷学他自信狂放的神态,他自然生气。顾忌他气大伤身,学生也会收敛。靠着这份执着,竟也感化了很多学生。
还有些高手技术了得,炉火纯青,引得一众喝彩。林纾在北京大学任教。一日,他看到学生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道: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林纾接着说:有一个风流和尚,一次经过一座桥,看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听他讲故事,但林纾此刻却不讲了。学生请他继续讲那个风流和尚见那个美女过来后怎么样。他风趣地说: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此时,学生们哄堂大笑,睡意全无。接着,林纾继续给学生讲课。当然,林纾也是大师,只不过此处运用皆是技巧。
还有高手仿佛得了武功秘籍,窥其精要,将知识提炼升华、活学活用,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来。这些人的段位自然要高很多。有幸也在求学生涯中遇到过这样的大侠。她与世俗格格不入,别样风骨。第一堂课,已经打满分,从易经成书、到孔子的出生.....再到人生的三重境界,不照抄,不死板,活灵活现,学习成了享受。”《学记》中”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之情形不会出现。
少数高手是有慧根的真正习武之人,行走江湖,靠的是自己体悟出来的独门绝技。适合做老师的人,能让学生看到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切知识都是从发现事物的本质开始的,都是从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开始的。譬如李培根老师在讲大学中为什么要开展创新教育,认为实乃人之发展之本质;譬如杨叔子老师认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两位老师有这样的见地,依这样的思路办事的,学生一路跟随,学到的也绝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一类武林奇才,看似没有招式、没有门派,却又集各家各派之大成,战无不胜。一句话:他们是怀着绝世武功又浑然不知的赤子。最能打动世人的是赤子的“真”,遇到了这份真,情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鸣。高水平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极重引导,最忌强行牵拉去强迫学生。怎么引导呢,感染力是法宝。准确的感染力应该在哪发力,我想这力的方向是带领学生走入教师的江湖,他们不自觉地得到了共鸣,爱上了江湖。 梁实秋上课,学生忘记了老派学者的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只记得他的声调、他的话语,他的情,他在课堂上讲解英格兰诗人的一首诗,讲不多时,有一女生为情所动,泪下如雨。梁教授继续再讲,女生竟伏案放声大哭起来。这女生听了梁老师的课,又怎会不爱上诗歌呢?这是真的感染力。这打动人的”感染力“,是作为一个完整、丰富的人的格调和情怀。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犹如干柴遇到烈火,瞬间被点燃。
真正的高手站在那儿,自己就是江湖。真正高水平的老师,自己就是知识的宝库。他的样子、态度就是最好的教案。学生不是被他传递的知识点燃,而是被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而点燃。学生仰慕老师厚重的积淀,期盼自己也有老师的风范,心中升起无尽向往与崇拜,偶像身份认同,徒儿已收入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