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不“自由”

近日,据媒体报道,共享单车行业今年出现了“集体调价”的趋势。美团单车宣布8月10日起上调多款骑行卡的价格,其中7天无折扣畅骑卡由10元调整至15元,各类卡调价幅度在20%~50%之间。在公告中,美团单车表示:涨价原因是硬件与运维成本增加。而在美团之外,哈啰单车也在今年1月上调了骑行套餐价格,理由同样是“硬件与运维成本增加”。因此有网友调侃道:“我连共享单车‘自由’都没了!”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公众存在消费惯性。对于每日骑行的消费者而言,必然希望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产品与服务。特别是曾经历过ofo与摩拜的“黄橙大战”的用户习惯了企业的补贴,认为补贴后的价格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难以接受“补贴结束了,开始涨价了”的现实。二是企业存在运营惯性。当前一些企业在运营初期,出于吸引用户、抢占市场的考虑,往往习惯迎合市场对低价的偏好,动辄通过大打“价格战”来让用户觉得自己才是物美价廉的最优选择,随后便是悄无声息的涨价潮,“前期大力补贴、后期自动涨价”的发展策略会给企业带来发展困境。三是行业存在发展惯性。无论是当下面临争议的共享单车行业,还是其他对价格敏感的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区别对待新老用户,习惯“低价培养用户,涨价‘收割’用户”,又往往以“硬件与服务、运营成本增加”来解释行业的集体涨价行为,给行业健康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因此,要解决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积极转变公众消费认知。相关部门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平台投递“致公众的一封信”,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互联网媒介,发布公益广告宣传片,让公众对适度消费、价格变动有更清晰的认知,引导消费者不要对企业的“大力补贴”投注太多感情,要认识到企业“亏本”经营模式的目标同样是盈利。二是企业合理调整运营战略。对于共享单车企业而言,要坚持“让消费者消费得起,以产品和服务质量盈利”的基本原则。在努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同时要充分顾及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在不得不调整价格时,应兼顾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与心理惯性,不能只是考虑企业自身。三是认真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工信、商务、金融、市场监管等经济产业主管部门,应通过不定期的企业走访、企业家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市场发展现状,把握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行业发展趋势,通过综合绩效评估、适时发布行业前景指南等,为各有关行业举旗定向。同时,各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优势,告诫各企业,野蛮扩张、寻求垄断的商业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引导各有关行业找出稳健经营与适度盈利之间的平衡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