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爸爸参加了一个饭局(我还是奔着饭去的),来参加的是爸爸相识了十多年的老友。我一边夹着菜,一边听饭桌上四五十岁的大叔们侃最近的社会见闻。
其中一个叔叔聊到了对子女教育的看法。他说:“现在的小孩子什么都怕,怕吃苦,怕学习 ,怕努力。唯一不怕的就是死。”他还举了身边一个同事教育子女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位女同事很成功,是某三甲医院的财务总监,丈夫也很有钱,他俩费尽心思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可是这个孩子油盐不进,就是不愿意去上学。这孩子最后撂下一句话“如果逼我上学,我就去死。”这句话将他妈妈震慑住了,再也不敢逼小孩去上学。
本来听着这个故事没什么问题。但是当这个大叔继续举一些别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时,就让我感到十分愤怒了。他认为现在经常有青少年跳楼轻生的新闻,就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还扯起了两三年前一个少年因在车里被母亲训斥了很久,打开车门从桥上一跃而下。他觉得这个小孩定是平时被父母太惯着了,被母亲责骂便拿生命撒气,还以为妈妈会求着来哄好他,最终却酿成了永远的遗憾。
在他的叙述里,我没有感受到他对生命的逝去怀有一点点的悲悯之心。我认为对于青少年轻生的事件不应该只着于批评现在的孩子懦弱,缺乏挫折教育尔尔。青少年轻生的根源确实是个人性格,但是点起火的是这个社会环境。
中国的青少年是生活在怎样一个环境里呢?0~18岁,他们的目标不是快乐,是获得高考的成功,是金榜题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唯有考取更好的大学(985,211)才能获得体面的工作。于是,从初中开始,这些身心都还处于渴望玩耍,渴望寻找自己的爱好的少年,背上沉沉的书包,披星戴月地去学习,面对一切有趣和未知的事物只能无奈地拒绝 ,他们周末的时间也大都贡献给了补习班。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请问,如何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孩子呢?
下面我再聊聊大多数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中国绝大部分父母都是将整个家庭全部的希望都赌在了孩子的身上。因此,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十分畸形的爱。中国的父母爱孩子,对一个十五岁孩子的照顾跟对一个五岁孩子的照顾是没什么区别的。每天给孩子买菜、做饭,饭菜尽量迎合孩子的口味,扫地拖地更不用说了,基本上由父母包揽。有的孩子甚至上高中了,内衣裤居然还是由母亲帮忙洗。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孩子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还会让孩子的心理负担更大(如果我考不好,那我对不起爸妈给我做的这么多)。那么自家的小孩一旦没有考好令父母很沮丧,父母便会说:“你对得起我们对你的付出吗?我天天在外面工作多辛苦…什么好的自己都舍不得用”这样的畸形教育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孩子的内心长期处于崩溃边缘,还会培养青少年一切为了成绩的功利的价值观。
一个长在温室里的孩子,怎么能经受住劈头盖脸的风雨的敲打呢?于是,一跃而下,看似是一时冲动,其实也是水到渠成。
当然,我这里说的大多数孩子并不包括因家境贫寒而早早辍学外出谋生的孩子,也不包括家庭条件优越(有条件自费去发达国家留学)不参加高考竞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