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物理的人都知道,声音在真空里是不能传播的。
现实对话中,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传到另一个的耳朵里,是凭借空气等媒介。
而空气的流动就是风了。
因此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风的流动吹拂。除此之外,在古代也没有办法像现代一样用电话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声音。
所以本质上“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是诗人写诗的年代还没有高深的科学知识。
空气是什么东西,诗人没有这个概念。真空是什么玩意,别说古人了,就是活在当下的我,也没有体验过!
只要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只要在高位,名声自然显赫。根本不需要依靠飒飒的秋风。这是常识,好吗?
只要老子诗写得好,只要老子文章写得棒,只要老子足够清高,自然有人替我口口相传,不必假借良史,不用依托权势,就能声名远播了。
虞世南写的这首五言绝句《蝉》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指的是蝉头下垂的触须,同时也指古人颔下帽带的下垂部分。这个帽可是乌纱帽,表明作者是位官员。诗人虞世南不但出身官宦世家,而且本身也是朝廷重臣。
在隋朝为官时,他为人低调清高,像个宅男一样怯懦守拙,不像他哥哥虞世基那样高调张扬,深得隋炀帝宠幸。
所以他拿饮清露、居疏桐的蝉来自况,用来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生性高洁的品质。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躲过了江都政变的劫难。而他哥哥则遭到宇文化及的忌恨,最终先于隋炀帝被诛杀了。
他虽然没有他哥哥那般聪明,但是比他哥哥有智慧。最后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大放异彩,光宗耀祖,顺便活到了八十一岁,很荣幸就流芳百世了。
他身居高位,成为贞观年间的大臣,全国闻名,并且彪炳史册。凭借的不是虚幻的秋风,而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才能,文学成就和书法水平。
小编我鉴赏这首诗,解读到这里似乎就应该结束了。但是我是一个喜欢看娱乐节目的八卦男。
诗虽然是诗人自己写的,但是诗作一经问世以后,就不属于诗人自己一个人的了。它属于千千万万个读者。而读者拥有千千万万种解读诗作的权利。
表面上这首五绝以蝉作比兴,描写蝉的外貌和声音,以及生活的处境和态度。实则说的是诗人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有着浓厚的政治意味。
那么这首诗有没有爱情这种解读角度呢?毕竟自古以来,诗人们就喜欢用比兴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比如“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说的是夫妻俩关于化妆的情事,实际探讨的是考生和考官关于考试的问题。
那么这首诗可不可以这样解读:
表面上诗人说自己饮食清淡,讨厌油腻,实际上家底丰厚;
表面上诗人说自己清高疏阔,像隐士一样深藏不露,实际上雍容华贵,在政坛上游刃有余;
表面上不依靠良媒打征婚广告,实际上自带流量,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向异性们宣告,你们快来撞入我的怀里啊!
二十多年前,我还很年轻,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有代入感,根本不懂得生活的本来面目有多么残酷。
诗人有清高的资本,而身处底层的我则没有。习得这首诗之后,让我有了清高的病,却没能带来清高的命。
以致于在以后的接人待物和追求异性的道路上时常假清高,从而错失良机,蹉跎岁月,到现在还是单身狗一个。
真的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