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是我国清代最有影响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素有“四字经”之称,它的前身名叫《蒙养故事》。
其人
最高学府的校长给全国儿童写了一本启蒙书。
第一任作者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萧良有。
萧良有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幼时聪颖过人,被誉为神童。他七八岁时,有一次去一艘官船上拜访一位大官,大官听说他是神童,就想试试他,给他出了个对子:”官坊夜光明,两轮玉烛。“萧良有思索片刻立即对出:”皇都春富贵,万里金城。“对仗非常工整,大官正准备夸赞他时,手下有人来请示,他说:”尔去即来,廿四弗来,廿五来;廿五弗来,廿六来。”萧良有以为大官又出一道题考他,就不慌不忙地回答说:“静极而动,一爻不动,二爻动;二爻不动,三爻动。”对答速度之快,对仗之工整,让人叹服。萧良有并不像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一样泯然于众人,他一举考中榜眼,成为官场中人,最终官至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相当于这个学府的校长。为官期间,正直廉洁,选拨培养出不少的栋梁之才。
作为最高学府的校长,萧良有深刻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他凭借自己如四库全书般的脑库,编撰了一本囊括古今的历史人物的《蒙养故事》。
第二任作者只是一个私塾先生,不过他有着特殊的爱好和多年的从业经验。
到了清代,一个叫杨臣诤的私塾先生特别爱钻研古籍,使他掌握了海量的典故传说,多年的儿童启蒙教育,又让他对现有的蒙学读本有了思考,于是他就对《蒙养故事》做起来手术,进行了修订增补,并给彻底换了个名字,叫《龙文鞭影》。他为什么改这个名字呢?“龙文”最初是指千里马,”见鞭影则疾驰,不俟驱策“,说的是这种千里马一看到高举的鞭子就会撒腿狂奔,不需要人鞭打它。后来用它来比喻才能特别出众的儿童。所以杨臣诤给书改名的意图不言而喻了,就是希望少年儿童读了这本书之后就可以像千里马一样在学习上日益精进。
其书or奇书
《龙文鞭影》这本书中编写上比较特殊,全文都是四言一句,两两对偶,每句一个典故,按韵排列,精练简洁,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这些典故都来自于二十四史、神话故事、笔记小说,共2000多个,涉及的历史人物如尧舜、孔孟、刘邦、司马迁、李白、杜甫等2000来人,记录了孟母断织、毛遂自荐、鹬蚌相争等老少咸知的故事以及一些不为众人熟知的典故。
在清代,蒙学儿童在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有了一定的认字基础,就开始学习《龙文鞭影》,从中大致了解历史人物故事,为向更深层次的四书五经的学习提供常识基础,地位并不一般。当然到了现在,它的这个作用早已消匿,不过依然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和典故的最好的媒介之一,否则我们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中捞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