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的是农村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我校在优质做好国家课程教育的同时,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利用新兴技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乡村教育。
本文结合笔者8年来的农村教学经历,就村小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村小学校,根本问题在教师身上。农村教师不仅仅是留在农村学校,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学校发展做了什么。
一、村小教师倾心尽力,狠抓教学质量,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教学成绩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赢得家长认可的先决条件。我校是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班额最大的15人,班额最小的10人,学校总计78人。由于受城市教育及乡村学校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较多等诸多因素的困扰,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为扭转局面,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我校结合校情,立足课堂,因材施教,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培优、提中、补弱 ”策略,特别是促进转化学困生。
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因此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就成为同行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了,让“学困生”获得成就感,点燃内心求知的火焰,是我们的共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动起来,我们才能事半功倍。学困生性格一般内向,不善言语,上课提问也是一言不发。通过长期实践我们发现,“学困生”其实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的认可。教师的关爱能拉近与“学困生”心灵上的距离,是转化“学困生”的灵丹妙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提升学生自信;在生活中,教师要关心“学困生”的冷暖,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亲近他们、喜欢他们。
今年六月一日我校举行了以“寻根逐梦 传承经典”为主题的庆六一活,经过多方努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节目排练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一是三年级师生排练的话剧—— 《话说成纪》了。该节目负责人安排了他们班的一名学困生来做主角,其用意是让他站到舞台中间来,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一样也能赢得别人的喝彩。他极具表演的天赋,在舞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短暂的六一虽已过去,但这件事可会在这名学生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爱洒向每一名学生。村小学生少,将来会不会减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每位教师都从不敢怠慢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从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也不愿落下任何一名学生。学校的王老师、张老师都是最近一两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了,而每每空闲时间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学生的身影,一对一地悉心辅导,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是最大的鞭策,也是最大的鼓舞!
二、村小教师群策群力,积极探索实践,协同创新发展路子
在做好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乡村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并付诸行动。
1. 教师培训“走出去”,先进经验“引进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先进经验,教师的发展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寻找先进的教育目标与奋斗精神。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我校教师踊跃参加。4月份“清华附小1+X创新成果展示”暨窦桂梅教学团队观摩活动在兰州碧桂园学校举行,我校老师参观学习,回来后立即召开教师培训会,就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阅读教学等做了经验分享,在教师中产生广泛影响,老师一致认为要借鉴学习,不能闭门造车。
五月份,教委开展“骨干、能手”教学比赛活动,我校在校内公开课示范的基础上,择优推荐三名教师参加,在经过激烈地角逐之后,三名教师都受到了表彰奖励。活动结束后,我校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结合实际,及时总结经验,共同研讨,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源头活水。
2. 协同创新机制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师资力量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有效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农村学校、农村教师要放弃各自独立的传统观念,树立协同发展的思想,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共同助力于农村学校。2017年9月14日,“甘肃平凉三色堇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在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召开了成立大会,联盟在市教育局、市教科所的指导和关怀下,致力于推动农村学校间的内部交流,形成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凝心聚力办好农村学校。联盟自成立以来,在绘本阅读、草芽儿故事会、童真原创、走教研学、教师素养、外部资源对接等方面的工作已见成效,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为了上好音乐、美术课,学校积极寻求外部资源的输入,通过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课堂,线上教学,大大弥补了乡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带来了精彩的网络课堂。
3. 立足农村,开展乡土特色课程,做有根的教育
近年来,农村 “改薄”项目顺利实施,校舍场地、网络配置、功能室的配备等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校园的“五化”和“三园”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校园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公平有了很大保障。接下来,我们就要办具有农村气息的乡村学校,培育亮点,打造特色,走内涵发展道路。
重建乡村教育的课程就是重点之一。其目标乃是在一般性地促进乡村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当下乡村学生生存的现实,引导他们更多地认识脚下的土地,建立个人与乡土的和谐联系,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从整体上促进乡村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乡村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普遍性知识与乡土知识之间的平等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乡村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径包括: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乡土教材的开发及整个课程体系中乡土价值的凸显。
2015年,我校在乡土课程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2016年经过一年的实践,2017年初学校重点确立了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校本教育实践课题。课程的开发是针对目前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缺失而采取的校本实践研究。它是我校对传统区域文化资源的一种自主开发过程,即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再创造、再加工,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
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农耕文化课题在稳步推进。节气文化课程开发引导学生阅读节气知识,倡导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体验,寻找身边的四季。节气文化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实施下,经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开发了一套节气教育实践案例,并已经整理成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二十四节气》 。
乡土课程的开发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会持续发掘身边的乡村文化,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农村孩子的家乡情怀,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三、村小教师自我期待,自主学习,渴望成长,内驱动力已经产生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品,从内打破是生命。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背景下,农村教师要求自我变革,自我成长的心理十分迫切,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我,努力创造更好的自我价值。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规划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教师也在积极的学习,及时的反思,勤于实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积极阅读,踊跃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摄取最新的教育动态及获取多元化知识,并融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识内,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专业发展底蕴。同时,自觉实践,自觉反思,提升专业发展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点滴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收集资料,并积极去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发展,教师为根。村小教师大多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着更加深厚的情感,村小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协同创新发展路子,以读,思,说,写,行五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村小的内涵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