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梳理质量总结报告,想着把原来的版本优化一下
1:原来问题分类描述较多文字描述,整理成结构化的表格展示,避免邮件内容繁琐,将关键信息突出,一些详细的案例或者信息转换成链接推送出去,便于需要查找的人阅览。
保持原来的问题分类,把现有的工作内容,归档成一个个文件,目的是变成一个个可跳转的链接。需要做重新归并工作。
2:没有用的文字描述计划去除了
3:专项要点工作分为已解决和待跟进的。突出核心,突出最近及未来的工作中心。
4:公共规范文档还是要展示。规范是我们的产品。换一种视角,从规则角度,将审核失误分类为公共规则和行业规则,看失误问题,也看看相应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二
新任务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跑。今天梳理数据,发现这个渠道的数据比日常的数据突出。在思考原因。
大盘数据不一致占比30%左右,如果以审核质量目标97%为基准线要求,这个数距离目标线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从抽取的样例500从盘查发现真正存在失误性的审核不一致,审核次数1000,失误量250,失误率25%,那么推算预估大盘整体审核不一致中失误率在30%X25%,7.5%的失误率,比日常高一倍。等于是比日常质检严格一些。那么这里与日常质检的差别在哪里?
日常质检发现规则界限不清晰,且不是原则性问题,先同意初审,登记问题后续讨论。再者,考虑到下架的影响,有些也没有去登记质检。(手工数据?)。
这样看,数据和实际情况在可接受范围内。问题的核心提高审核人员规则的一致性。那么有什么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以往的季度我们看失误是看人的问题,我们接下来想从规则的角度看看,把失误分为公共与行业。看看哪些规则是不是在定义上可以更清晰,允许和限制的界限更清晰,模糊的是否可以给到直接的意见先不看,明确禁止的不可以。
比如相似素材审核提醒功能,我们是否要去思考,哪些情况我们可以参考上次的审核结果。哪些情况是不可以的。让这个功能更好地帮助审核。
三
不要去猜测、揣测别人的想法,用揣测的以为的下结论。
比如不要说,我觉得他根本没....。比较有技巧的说法比如“机器提示依然坚决的义无反顾的要去通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