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托尔斯泰的短篇名作——《伊凡.伊里奇之死》
“伊凡.伊里奇的一生最是简单平凡不过,因此也最可怕。”
多么怵目惊心的一句话啊,俄罗斯文学笔下的人物真是毫不客气(虽然读的还不多),想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生的诸多真相,想来令人恐惧后怕,却也让人清醒。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一个小小的短篇,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伊凡.伊里奇的一生,难怪莫泊桑看了之后曾无奈的感叹:“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都说娱乐圈残酷,哪比得上我们文学圈啊!
文学(艺术)最容不得半点虚假,有没真功夫,都逃不过时间的残酷检验,因此也最可爱。
要说伊凡.伊里奇有什么独特之处,正在于他的普遍性,因而让每个人看了都会有所省思。
“你的一生将如何度过?”,这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逃避不了——和死亡一样——的终极问题,不少人自我麻木以度日,青春一晃而过,“从迷惘的青年到迷失的中年”,也许一生都在逃避真正的生活,待到死之将至,后悔不及,想起苍白的过往岁月,记忆中唯一的美好生活,只是童年的那一段纯真的日子,和伊凡.伊里奇一样,不禁幡然醒悟:之前的生活都是错误的,没有以正确的姿态去生活,但悔之晚矣,只得自怜自叹,了无痕迹的可怕的简单平凡。
如他自己所言,有两个伊凡.伊里奇,一个是纯真童年的小伊凡.伊里奇,拥有的是单纯的友情和玩具的快乐,另一个是成年的伊凡.伊里奇,梦想过一种体面、舒适、愉悦的生活,因此他努力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地方预审法官),有一个体面的婚姻——妻子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长得不差,出自一个良好的家庭,还有一些家产,伊凡.伊里奇可能渴望一个更好的妻子,但这个也不错了——这桩婚事令他自己满意,同时他认识的那些最显赫的人们认为这桩婚事无可挑剔”,但很快他的理想生活就破灭了,并且裂缝越来越大,他开始和妻子没完没了的争吵,对女儿和儿子似乎也不大满意,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并从和朋友打桥牌获得一点快乐,工作遇到麻烦,但他成功升迁到另一个省,正当他满怀欣喜与期待迁往新居准备开始新生活时,死亡却意外而迅速地提前降临了,起因就是装修时不小心从椅子上摔的一跤。
从此,他几乎一刻不停地遭受着病痛的反复折磨,直至死亡来临的那一刻。
临终前,他也无时无刻地反复自责与反省,感到愤怒,痛恨妻子和女儿,企望得到亲人的怜悯和理解,但他从未真正得到过。
“他周围的虚伪和他自己的虚伪比其它任何事都更厉害地荼毒着他最后的日子”,除了他年轻而忠实的仆人普拉西姆让他感到一丝真诚的慰藉。
他的死亡也没有令同事和朋友感到真正的难过,他们能想到的只是:幸亏死的是他,不是我,和因此空出的位置。
这么说来,伊凡.伊里奇生前是否并不是一个好人,也许是,这可能是小说隐含的道德力量,那就是——人最好尽可能地当一个好人,比如普拉西姆,免得当你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快死时,没人会真正的同情和记得你。
但这也是存疑的,死亡,可以说是任何人都会憎恶和避之不及的,就算是至亲之人,除非有相互的真正的爱,能有所克服,对于临死之人,体面和尊严就是不拖累他人(何况是所爱之人),而于爱(旁)人,重要的是真诚地爱他(她),在心里记住。
如果伊凡.伊里奇更为平顺地度过这一生,没有提前意外到来的死亡,他是否还会如此忏悔,换句话说,是否每个人面临死亡时,都会有所真诚的忏悔,这是我真实的疑惑。
简单平凡的一生已是不易,难道值得苛责吗?我想老托的意思是——重要的在于你是否真诚地对待你的人生,对他人,尤其对自己。
菲利普.罗斯说:“就我所知,最简单、最平常,按美国标准却最了不起”,李海鹏在一篇文章中,认为罗斯是故作不以为然,其实是嘲讽,按他的话说,问题就是——人生除了追求成功和富有之外(就像伊凡.伊里奇),到底还要不要多感受一点灵魂的质地?以免尽是虚妄。
对于死亡这一严肃课题的认真对待应是——人最好避免死到临头了才来感叹:我的一生竟好似没有真正生活过,白白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