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晨读中的一句话一直在脑中回放,“每天坚持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过于关注改变本身让我变得无比焦虑,好像自己并没有什么太实质上的改变。再加上前进方向的不清晰,目标的缥缈,整个人处于焦躁状态,典型的让问题指挥着我的大脑,而满脑子的问题,又怎么会有空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换个角度来看,将自身从问题中抽身,放松自己的大脑。我发现虽然我在学习上还没有明显的进步,但是这段时间我渐渐培养出一些小习惯。比如说跟着有爱读书群的小伙伴们完成了100天33本书,养成了读书、听书的习惯。有时看到晨读里的一些观点,总感觉似曾相识,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不太明白。还有在重庆这个高温的“胁迫”下,为了锻炼的身体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最晚23点前睡下,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现在即使没有闹钟,我的大脑也会在5点左右自动醒来。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遇到一个始终难解的问题,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这是否在提醒我们该换一种方式或者方向了。
跟着上面的思路思考下来,我发现自己存在很重的从众心理。列如读书的书单,因为从不看书(小说除外),发现在读书时完全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就会去找什么必读的50本书,不可错过的什么什么书单,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自己,就开始买买买。还有在买东西时,总喜欢看看什么东西是大家都在买的。比如说今年入手的Refa,就是看到朋友圈有朋友发视频、推荐什么的。联系朋友,朋友说着各种好,马上要涨价了,谁有订了多少,马上决定买了。在明知自己存款不足的情况下还花出了巨资购买Refa,而实际上买回来使用频率之低,足以让自己后悔。
记得前两天看到的一个事例,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一次董事会上,有位资深的董事提出了一项决策议案,立即得到大多数董事的附和。有人说,这项计划能够大幅度提高利润;有人说,该议案有助于我们打败竞争对手,于是大家一致建议应该建议组织力量,尽快付诸实施。但是会议主持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说到:“我不赞同这种团体思考的方式,大家刚刚的表决明显带有随声附和的色彩,这会导致十分危险的结果。因此我建议把这项提案推迟一个月后再做表决,请各位董事长独立思考一番。”一个月后,董事会重新讨论了那项提案,结果它被否决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当思考的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一味地参照他人,遵循着别人的想法,我实际上并没有进行思维活动,不管我掌握着多么高明的思维模式,学习再多改变思维的方法,就像刚加入小灶群时看到的那句话,“不去做,然并卵。”
就我们自身而言,思维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从众性,同时也具有着独立性。这就需要我们克服自身的思维惰性,保持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同时还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如同那位提出不一样声音的主持人那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贯彻到底。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十分欣赏的格言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回顾我们的人生经历,有多少人真正的做到了呢?在这个集体意识强的社会环境中,“独立”往往意味着被“孤立”。我们需要坚定心中的信心,不要让“多数人”的话蒙蔽了你的双眼,如果认为自己是对的,请不要太过于在意大多数人的反对,坚定的走上自己的路。